第202章 八零极品小姑子(番外1)

    第202章 八零极品小姑子(番外1) (第2/3页)

烤全羊,另外还有上百斤的牛羊肉,有生肉,也有熟制的肉干。

    到过繁忙的津市港,尝过那里的麻花、包子、煎饼果子,买了许多后海村见不到的海螃蟹、皮皮虾、舌鳎、白鲳、大对虾;

    也到过古代帝王最爱去的避暑胜地——承德,囤了一批好吃又耐饥的驴打滚、鲜花玫瑰饼,还有用矿泉水和杏仁熬制的据说在古代只有皇帝、后妃、王公贵族才享用得起的杏仁露;

    还到过栾城古镇,那里的驴肉火烧是一绝,还有驴皮阿胶、荷叶鸡、卤煮鸡、羊肠汤,若嫌腻就来份当地特色的酱菜……

    总之,帝都周边适合旅游的城镇,这四年来几乎被她踏遍了。

    学校发的奖金、奖学金,除了给爹妈买点礼物,剩下的基本用在这上头。

    别人的大学生涯充不充实不清楚,反正她四年大学过得既充实又满足。

    接下来还想去南方走走看看,就是不知道导师肯不肯给她放足大小长假。

    “茵妹你下次放假来河海玩吧,我带你吃河海特色的小吃去!”卢群春说道。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邀徐茵去她们工作所在的城市。

    “好好好。”徐茵全都答应下来,“等放假了,只要不回家就去你们那里,到时候别嫌我烦就好。”

    寒暄了一番,徐茵才跟她们道别。

    ……

    徐家村这四年变化相当大。

    家家户户养上了稻花鱼,一年两季水稻,稻花鱼也跟着收获两季。

    别的村见了眼红,第二年开始跟着养,可惜都没有徐家村养出来的肥美鲜嫩。

    沙地西瓜也是,其他村镇明明也有沙地,明明也学徐老爹用塘泥沤肥,但种出来的西瓜,就是没有徐家村的好吃。

    渐渐的,稻花鱼和西瓜成了徐家村的特色。

    每到稻花鱼和西瓜成熟的季节,就有数不清的采购商争先恐后地跑来村里抢购。

    徐家村的村民,连村子都不用出,就把地里的东西销出去了。

    包括大米——稻鱼共生的早稻米,松软清香、养胃易消化;晚稻米晶莹剔透、口感软糯,比市面上卖的本地普通大米不知优质多少倍。

    收购价哪怕贵上五分、一毛,也有的是人买。

    徐家村成了平阳县最先富起来的村庄。

    政府看到了徐家村的潜力,次年接到上头下达的修路任务后,优先给徐家村修了一条贯穿全村、直通县镇的硬化水泥路。

    那之后,徐家村田地里的产出,销路更广了。

    徐家村成了平阳县有名的先富村,迄今为止,已经接连两年被评上示范村了。

    如果说平阳县最先富起来的是徐家村,那么徐家村最先富起来的就要数老徐家了。

    一栋精致的两层洋楼矗立在硬化水泥路的北面,青砖院墙、红漆大门、门口两棵金银桂树。

    这是前年盖起来的。

    原本养殖稻花鱼的第一年就能翻盖新屋,可一下子承包了二十亩沙地,徐母担心种砸了没收成,就攒着钱没舍得盖。

    没想到次年夏天,二十亩沙地西瓜卖脱销,三亩水田的稻花鱼也大获丰收,老徐家脱颖而出,成了徐家村第一个万元户。

    兜里富裕了,谁还满足于翻新旧房?直接推倒盖起了红砖黑瓦的洋楼。

    二楼还设计了个凸阳台,中间外延了一部分,扩成了大露台——夏天乘凉好地方。

    原先的正屋、厢房被三大间的二层楼房取代,地基要比院子高小半米,设了三个台阶,以免暴雨时雨水倒灌。

    院子里浇上了水泥,稻子成熟时,不用再急吼吼地去晒谷场抢位子了,自家门口就能翻晒。

    古井由原先的扔桶打水式,改成了按压式,离井不远还浇了个方便洗菜的水泥水槽。

    走进楼房,西屋通间都设计成了粮仓,窗户比较小且离地两米半以上,保证了仓内干燥通风。

    堂屋是南北通透的大客厅,实木打造、布艺坐垫的四人长沙发和两组单人沙发,同色木料的宽大茶几,靠墙是一组多功能的食品柜,陈列着徐茵旅游时淘得的摆件以及待客用的烟酒糖果等。

    正对沙发的五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