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历练(三)

    番外 历练(三) (第1/3页)

    赵鸣鸣坐在人群之中,拿了一本白册翻开,一边等饭,一边和他们聊天,记录他们家里的情况。

    这个村子不大,只有四十多户,此时家家户户都有人在这里,彼此都知根知底,村长也在此处,家里有多少口人,有几亩地,一问一着,很快就能把信息收集完成。

    第二天再查漏补缺就行。

    建国十七年了,第一代新生儿都长大成人,大多开始加入工作。

    有的正好踏着十六岁这个底线成婚,已经是新手父亲或者母亲,所以每户家里人口都不少。

    赵鸣鸣看完统计的册子,有一户人家,是建兴三年落户于此,当时只有一家三口,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他们家现在已经繁衍成一户十八口人。

    两房兄弟年纪都不轻了,却至今没有分户。

    赵鸣鸣很疑惑,一边询问他们家孩子的上学情况,得知不管男孩女孩,到年龄都能上足五年义务教育,便赞许的点了点头。

    能够不拘着家中孩子上义务教育,这就是颇有远见的家庭了。

    已经很有基层经验的赵鸣鸣知道,即便朝廷的义务教育不要束脩,也不要书费,可依旧有很多人不愿孩子去花费时间去读书。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认为读书是白费时间和精力。

    因为读书五年,也只是认字和识数而已,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因此学得什么技能比别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因为外面到处都是读过三年和五年书的人。

    耕作、苦力、跑腿、伙计这些卖力气的工作并不需要人认字和识数。

    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会走路就可以开始干活了,三岁拔草,五岁插秧是基本操作,七岁已经可以当半个大人使用了,十二岁放在他们那个年代,都可以说亲准备做父母了。

    所以让他们把七岁的孩子送进学堂读书,就是在与家庭争夺劳动力。

    他们不仅不能让孩子劳作,还得白费五年的伙食费,而且,读书除了束脩和书费外,还要买笔,买纸和买墨水,这些都是额外的支出。

    算计着这些钱,他们便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

    义务教育宣传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