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榆林保卫战(二二)

    第六十五章 榆林保卫战(二二) (第1/3页)

    都任老大人第一个来到桌边,低头仔细看桌上的大铳,赞问道:「好一杆大铳!这就是斑鸠铳吗?」

    周运回道:「正是。」

    「老夫可否一试?」都任抬头笑问尤振武和周运。

    「大人请。」周运双手端起斑鸠铳,交给都任,就在端起的那一刹,感觉他双手猛的一沉,由此可知,斑鸠铳有相当的份量。

    都任挽了挽袖子,双手接过,但臂膀一沉,差点就将手中的斑鸠铳摔在地上,幸亏站在他身边的尤振武早有准备,眼明手快的一把从:「老了,拿不住了。」端在手中,从铳管到枪托都仔细看,赞道:「若不是亲眼相见,真不敢相信啊。当年文定先生在给陛下的奏疏中,数次提及斑鸠铳,说斑鸠铳和红夷大炮相互配合,由远及近,乃为防守的利器,只是因为斑鸠铳的铳管厚重,打造不易,京师兵仗局和工部都不能造,只有粤省匠人能造,但所耗颇多,以至于不能大规模的推广,想不到今日,竟然被我榆林火器坊造出了。。」

    ----崇祯二年十一月己巳之变,徐光启向崇祯帝疏言建议,「凡守城除城威大炮外,必再造中等神威炮及一号二号大鸟铳,方能及远命中……」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

    王家禄亦是点头赞:「是啊,文定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吧。」

    李承芳捻须笑。

    都任将斑鸠铳交给尤振武,问道:「如此大铳,打造一定不易吧?」

    尤振武双手接住,目光看周运:「周经历,具体如何,你向方伯大人汇报吧?」

    「是。」

    周运躬身听令,然后不急不缓的说道:「斑鸠铳,全重二十七斤,除木托之外,铳声重十七斤,身长四尺二寸,连木托共长五尺五寸,铳口外围径过一寸三分,口径过六分,共耗费精铁三十六斤,十个匠人,轮班打造,前后五次失败,历时两月而成。」

    都任听的点头:「果然是不易。」

    这中间,尤振武将斑鸠铳端在手中,仔细观摩。

    ----二十七的份量,拿在手中,甚重,铳管四尺二寸,铳口能放进一根手指,管壁厚度一寸三分,从龙头到扳机,看起来都十分的精致,俨然精雕细琢。又仔细看铳管,见铳管底部刻着一个「刘」字,铳管内壁光滑,心知打磨非常到位,老刘头他们绝对是费了大功夫了。

    如此的重量,如此的管壁厚度,所有指标都是普通自生火铳的两倍,也怪不得打造不易了。

    「不错!」

    摩挲着枪身,仔细看每一个细节,见规制和形式,都如自己图纸,尤振武难掩兴奋的微微点头。

    虽然就明清历史来说,斑鸠铳的出现好像并没有改变什么,关于斑鸠铳战绩的记载几乎没有,远没有红夷大炮那般的令人瞩目,但作为一个穿越者,尤振武却清楚的知道,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上,重型火铳枪也就是斑鸠铳发挥了相当的威力,令很多人胆寒,其既能作为狙击枪,远距离的击杀敌人,也能作为破甲的小炮使用,是战场上不可多得的利器。

    至于明清历史为什么没有斑鸠铳战绩的记载?一来可能是数量问题,二来应该是使用问题。

    当然了,斑鸠铳的记载也并非完全没有,松锦战役后,朝廷计划调遣郑芝龙援辽,郑芝龙百般推脱,一直不动身,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向朝廷索要两百杆的斑鸠铳,因为斑鸠铳的粗重铳管,其时只有广东的工匠能造,且每一杆斑鸠铳都所费巨大,朝廷负担不起,最后调遣郑芝龙前往辽东增援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郑芝龙索要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