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有财请假

    第八百四十七章.有财请假 (第1/3页)

    赵军和马玲分开,在往自己家的途中,经过小卖店后身时,闻着屋里传出一股香甜。

    “嗯!”赵军眼睛一亮,道:“槽子糕!”

    赵军绕到前头,从门进去就见一帮人都在屋里等出锅的糕点。

    这年头林区没有排队的说道,但男人抹不开脸跟女人们抢,所以一般都是可着妇女先买。

    赵军一进来,就见柜台前围着一帮老娘们儿,老齐大婶将一个面口袋塞给老板娘杨雪,道:“上后头先给我装五斤。”

    “啊?”老齐大婶这一嚷,给杨雪整愣了,一旁跟她向来不对付的孙永荣没好气地道:“你家就你俩,买那么多咋塞(sēi)呀!”

    “你特么管我呢!”老齐大婶回怼了一句,然后眼珠一转,道:“这是如海让我帮他带的!”

    “艹!”孙永荣瞥了老齐大婶一眼,撇嘴道:“瞅你那熊样儿!”

    她这一歪头,正好看见了赵军,冲赵军一抬手,道:“军呐,你买槽子糕不得?”

    赵军本来想多买一些,因为解忠的楞场马上就要开工了,他打算给邢三准备一些吃的。

    冻饺子,家里都包好了。赵军还想给他买几斤糕点,正好今天路过食杂店,碰见槽子糕出锅。

    林区范围内,就这几样糕点,其中当属槽子糕最上档次,毕竟这里头有鸡蛋呐。

    而这槽子糕刚出锅的时候,也是它最好吃的时候,无论香气,还是口感都是最佳。

    但再好吃的东西,放时间长了也不是那个味道了。还好东北家家户户都有那天然的大冷库,冬天的时候把槽子糕买回家,可以放在屋外冻起来。想吃了就拿进屋里,缓了再吃或是直接凉着吃都比常温存放口味更好。

    所以,赵军打算给邢三买上十斤,使面口袋装上,吊在屋外,防止耗子啥的祸害。

    但现在看柜台前围了那么多人,哪怕有人替他买,赵军也不好意思要十斤。

    “婶子!帮我带二斤吧。”赵军喊孙永荣,叮嘱道:“记我账上哈!”

    “哎,知道啦!”

    不大一会儿,王富和他儿子,一人捧着一个大编筐从后面过来。

    这大编筐敞口,大而扁,是专门用来装干粮的。南方做这个一般都用竹子,而北方没有竹子,林区就用树条子。

    王富一次也不知道烤了多少槽子糕,爷俩放下编筐又往后边去。

    杨雪示意老齐大婶撑着面口袋,她用长筷子为其往面口袋里夹槽子糕。

    “这回去得晾凉喽!”杨雪一边夹,一边叮嘱道,很快大齐大婶拎着面口袋从人群中挤出。在她身后的,是马玲前不久刚提过的宋秋月。

    赵军一看这俩人,一人提着一个面口袋,老齐大婶是刚才的第一份,那宋秋月拿的槽子糕应该是出自上一锅,看样子她那大半口袋也得有四五斤。

    “咋买这么多呢?”赵军笑着问了一句,老齐大婶答道:“如海要的。”

    “二嫂,你这也是如海要呀?”赵军又问了宋秋月一嘴,见宋秋月点头,赵军有些诧异地道:“这孩子买这些干粮,不能是要拿哪儿卖去吧?”

    “你可说屈我们如海了!”老齐大婶闻言,连忙替李如海叫屈,道:“你看人家孩子岁数小,可懂事儿啦,这是给他师父买的。”

    “他师父?”赵军猛地反应过来,李如海他师父应该就是永胜屯的老杨大舅。

    按李如海的话说,他们师徒至今为止镇守永安林场门户已长达二十年之久。前阵子,他师父功成身退、打马归山没几天,又得李如海引荐,受解忠礼遇出山,即将奔赴楞场与邢三为伴。

    要像老齐大婶这么说,李如海这孩子还真懂事!

    “赵军呐!”这时,孙永荣从人群中挤出,到赵军近前将黄油纸包提上,赵军接过来向孙永荣道谢,然后他又冲柜台里喊道:“王婶儿啊,啥前儿不忙了,给我留出来十斤槽子糕,我晚上过来取(qiǔ)!”

    “行,行!”杨雪一边忙着给下一个人打包,一边应了赵军。

    赵军和孙永荣、老齐大婶别过,提着槽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