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欣喜:单晶硅棒突破

    第429章 欣喜:单晶硅棒突破 (第2/3页)

性。

    沐阳说道「先带我看看试制好的样品。」

    向海点头,走到一根未切割的单晶硅棒前,长度约一米多,外径是12英寸,这一根硅棒,也有一百多公斤。

    沐阳蹲下来观察,用手抚摸硅棒表面,赞道∶「外径直线度不错,直径均匀,不过,这只是一米长而已,拉完一炉一千公斤的,理论可以拉四五米长。」

    沐阳检查完这根未切割的单晶硅棒,再检查另一根已经切割过的硅棒样品,已经切割了一半。

    单晶硅棒是先用线切割机把两端锥形料头切割掉,如果硅棒很长就分段,否则太重不好搬动和加工,车外圆,然后再用真正的切片机切晶圆片。

    用切片机切片,效率会快许多,切割平面度会更好一些,也不容易碎,如果是线切割,比较粗糙。

    刚切下来的晶圆片厚度不到一毫米,还要继续打磨、研磨,直到符合设计的厚度要求。

    切片厚度主要看材料韧性情况和切片机的性能,如果很容易切碎,那就切厚一点,而且直径越大,切片难度越大,所以12英寸的切割厚度要比8英寸的肯定要厚一些。

    这也没法,单晶硅的韧性很差,实际上就是脆性材料。

    最终芯片的成品厚度一般在0.3毫米以下,薄的话可以达到0.1厚米左右。

    沐阳拿起一片晶圆片,从外观看上去,平面度不错。

    「你们切割了多少片,切裂的概率有多少?」

    「就试切割了几十片,刚开始还切裂了几片,发现切片机的冷却系统没搞好,后面的,也没切裂过。」

    「就纯度11N」

    向海说「嗯,抽检了9个晶圆片,都这个数据。」

    沐阳点头,他理解其中的难度,就算每个零部件都按照图纸生产,工艺按照他的做,但设备组装肯定存在误差,生产环境同样有影响,还有其它因素,最终都影响到单晶硅纯度与其它性能。

    如果能达到目前的情况,的确可以开始尝试量产了,即使离他设计的理论值还差一些。

    他的要求,只是想以此为基础,制造更好的芯片而已,比如用在高端手机和高端电脑上的芯片,对纯度要求就这么高,再差也要达到10N。

    而且,硅棒的其它指标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可以说,星海集团已经制造出世界顶尖的硅棒了,就看接下来的

    量产情况了。

    「一个单晶棒没有代表性,也许是偶然,前期多生产多一些样品,多检测收集数据。」

    沐阳说出他的要求,接下来,他亲自检查问题根源,从氢气的纯度和流量大小、硅原材料、单晶炉工作温度与湿度等等一一排除。

    他熟悉所有设备和工艺流程,但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灌输技术过程中,大脑中给他的「熟悉经验」,与实际还是有些差异,需要走一遍,融合得更好。

    就如大脑说∶「我会了。」

    手说∶「我还不会!」

    道理是一个样的,沐阳没有实践,没有产生肌肉记忆。

    他忙了一个小时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也到了上午下班时间,吃过午餐,休息了会,下午继续投入其中,也没查出有什么问题。

    「真的怪了!」

    沐阳让实验室的设备组装人员再组装新的设备,他要从头看他们组装,直到生产投入。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沐阳跟单晶硅棒生产直接耗上了,期间他还亲自组装调试设备。

    国庆放假前两天,又组装了一套设备出来,进入设备调试中,准备试生产。

    这期间,最早组装的两套设备生产出来的单晶棒的纯度还是11N。

    沐阳重视的设备能耗、生产效率,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就是硅纯度还达不到设计要求。

    到了9月30日。

    沐阳投入硅纯度工作入魔了,如果新装的设备还达不到要求,那就歇息一段时间,不能继续较劲。

    阅读系统帮沐阳快速掌握知识,但没法帮他分析问题,更不能帮他查找问题根源。

    新的一套设备,生产出来的单晶硅棒,经检测后,纯度还是老样子,没有提升。

    沐阳看到这个结果,皱眉「怪了,就是查不出问题所在。向经理,让大家先暂停吧,国庆放假回来再梳理一下思路。」

    向海点头,但想了下,说「董事长,要不我们加班,多检查检查吧。」

    沐阳摇头,叹了口气∶「这种情况,想不通的事,就算加班也没用,也许我们这些天,都跳进死胡同去了。

    你们能够把设备组装成功,连续结晶成功,成品率和其它指标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已经算是成功了,是我有些较劲了。「

    这些天,他们排除了操作问题、原料问题、坩埚质量问题、热循环也没有什么问题,拉速这些,也没啥问题。

    就是,找不到问题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