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传送门!?

    第483章 传送门!? (第2/3页)

我觉得票价在老百姓的接受范围。

    我记得,动车刚开通时,大多数老百姓也难接受那个票价,但时间长了,老百姓收入提升了,也慢慢能承受每公里四五毛钱的二等座。」

    「嗯,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其它阻碍,都可以慢慢地解决,总不能因一些阻碍而放弃好事物。」沐阳的决心更加强烈了。

    建造高铁的最大成本还是线路建设成本,时速350公里高铁线路造价达一两亿元一公里,如果时速500公里的高铁能使用同样的轨道,这个线路造价还是挺划算的。

    若是磁悬浮,每公里要两亿多,甚至更高。

    高铁的第二大成本就是车辆折旧和维护,目前的350公里级别的动车一列标准造价,复兴号在1.7亿元左右,和谐号CRH380B的成本最贵为3.8亿左右,CRH380A为3亿左右,使用寿命20年。

    当然,相比和谐号,复兴号是实实在在的「桦国创造」,自主研发制造成本低许多。

    其它成本,如人工、电费、维护成本等等,相对线路建设成本和车辆成本来说,就低了许多。

    星海集团自主研发制造新高铁列车,成本也不会太离谱。

    仲车等企业已经在制造动车,沐阳并不是打算占领这个高铁市场,未来会与仲车合作,把技术授权出去就行,赚回研发费用,他的最终目的还是惠民。

    当然,如果出口,这个钱肯定要赚,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沐阳的经济情况,搞超高级高铁项目,投资一百亿元就足够了,这大部分投资会用在建造试验轨道上,相比之下,一部列车样品花不了什么钱,就当搞一个大玩具玩一玩,如果试验成功,普及的话,好歹还能利国利民。

    一般企业玩不来这种大项目,投资太大,而且回报周期太长。

    经过数年培育,桦国确实已经拥有了动车规模化生产和制造能力,但宣称的由桦国企业自主生产的动车,关键零部件仍从国外进口,只是在桦国完成组装。

    不过,关键零部件之一的高铁轴承,已经被星海集团解决了,不需要再进口。

    列车核心技术只有三大部分:牵引系统、转向架和制动系统。

    其中,最关键的是牵引系统,其中牵引电机技术星海集团已经具备基础,但这个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整个牵引系统中,最核心、技术含量最高的是软件系统,西们子、川崎、啊尔斯通都没有转让这一技术,也占到一列动车总价的20%—30%。

    只有掌握了列车控制系统,才能设置各个部件的参数,才有真正的设计能力,比如修改车宽车高流线等。

    同样的,高铁制动系统由克诺尔垄断,核心技术没有转让。

    三大系统中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的是转向架制造,只卖安装图纸,不讲设计原理,桦国方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在高铁技术引进中,桦国方创造和让出了庞大

    的市场,但真正在金字塔顶端赚取高额利润的还是外国厂商,他们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配件掌握主动权。

    高铁创造了奇迹,但对于桦国制造业来说,确实个很大的痛点。

    那些老外在桦国高铁上惊呼「桦国速度」,我们还洋洋得意,有不少报道说国家已经能够自主研制生产了,不再依赖进口。

    这句话,也没错。

    列车的确没有进口,由仲车等企业制造。但是,核心技术呢?

    还是采购别人的。

    所以,沐阳要搞高级高铁,必然要解决核心技术,由进口转为真正的自主研发。

    另外,沐阳也不想放弃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的做出来并投入运行,别说时速两万公里,只要超过时速一千公里,航空运输真的可以淘汰了。

    目前已经有机构在研究这一项技术,但并没有成果出来。

    这个建造和运行中的难题非常多,如何抽气、如何密封、如何对接和隔离等等,字数不多,但技术信息量非常大。

    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建造成本了,以未来两年的物价,一公里可能需要花费4亿元左右,这个预算并不是瞎猜,而是有依据的。

    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的真空管道地上地下都能建,这么高的速度,就算安装了高强度玻璃,肉眼也看不清窗外的景色,所以真打算坐这样的列车,旅客也就得放弃观赏沿途风景的打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