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同学们我要上电视了——周梅上【四十分钟】

    第105章 同学们我要上电视了——周梅上【四十分钟】 (第2/3页)

三至四个街口,居民可从任何的街口进出,阡陌交通,往来便利,是真正地“逛”街市。所以有学者认为,街市进入室内,是典型的忽略使用者需求的规划。

    相比学者们理性的批评,普通居民的想法更让人感慨,“以前我看到路边的街市老(市场小贩)就会停下来想,今天买些什么菜好呢?而现在, 我是想起买菜才会去市政大厦逛街市。”

    市凤姐一家人,都是倚着湾仔街市长大的。从外婆开始三代人都是卖菜的。她的母亲90多岁,每天梳好精致的发型,描了眉,涂了口红,坐在菜档的一角剥蒜。她外婆当年卖菜的旧湾仔街市,建于1937年,是全香港第一座“流线现代主义”(StreamlineModerne)建筑。1996年,政府将它纳入发展计划,要拆除后迁址新建。

    民间文化保护团体反对清拆旧湾仔街市,希望保留历史建筑。但对凤姐来讲,这里只是年轻时工作辛苦、没有空调、没有钱赚的记忆。当政府宣布要把湾仔街市卖给地产商、在隔壁建起新湾仔街市时,她们全家毫不犹豫地搬了过去。“为什么不搬?有冷气,有人来搞卫生,环境好些,顾客当然也更愿意逛这里。”

    最早的湾仔街市,由英国殖民政府修建。

    正是凤姐这样的态度,占了摊贩和周边市民的99%,让十多年前为湾仔街市保护奔走的港大建筑学系教授李浩然自讨没趣,最后只有放弃。

    李浩然说,1930年代的湾仔全是唐楼,湾仔街市的设计在当时全世界来说都很时尚。“湾仔街市的落成像是一艘太空船降临了这里,有通风口设计,还装了电风扇,凉爽得很。顶层还有个儿童游乐场,设计这里的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会把孩子放在游乐场,自己去买菜,他不知道中国人都是把孩子背在身上走的。”直到今天,有的港室内街市仍保留顶层是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但仍然门可罗雀。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旧湾仔街市已经变得拥挤闷热的代名词,“太空船”过时了,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了豪宅。

    中环街市,曾是港岛最有代表性的包豪斯(Bauhaus)建筑,可惜从2003年起已经荒废多年,成了“烂尾”文化保护项目。对中环街市的去留,有人说改做餐饮解决中环白领午餐问题,有人说搞成空中花园……

    就是没有人说,要恢复一座街市。

    “中环区已经没有住宅了,只有CBD,所以街市消失自然也无所谓了。”李浩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