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兵败如山倒

    1731、兵败如山倒 (第2/3页)

近万人。此时此刻彻底失去了集群作战能力。

    到处都是,京营的前老兵们,用小部队,去攻击建奴更小的部队。

    往往是一个小旗,追杀三五个人。

    这些京营老兵都是百战老兵,他们和蒙古人血战上百场,肉搏不输于这些建奴旗丁步甲。而且他们习惯于班组作战。

    一个小旗,有三面铝合金盾牌,四个长枪手。剩下的四个人里。

    两个伍长手持九连发火门枪,负责近距离爆发射速糊脸。

    剩下一个伙长,手持一支燧发枪步枪。他负责远射。

    最后一个兵,则被杨凡编为掷弹兵。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边都是用火折子手动点燃的手雷。但他们喜欢嘴里叼着烟卷,用来点火。

    一个伙的正规编制是十一个人,伙长一人,伍长两人,士兵八人。

    他们保持着楔形阵型,三个盾牌呈品字形排列。三个盾牌之间是两支长枪。后面两个盾牌的后面,又是两支长枪。盾牌兵一手持轻便的等身高的铝合金盾牌,一手提着苗刀,随时砍杀捅刺靠近的敌人。

    而长枪则是在盾牌的掩护下,刺杀较远的敌人。

    长枪手,忽悠上前,忽悠退后。始终保持着机动,寻找战机。

    而三个射手,则完全在盾牌和长枪手的掩护下,伺机倾泻着九连发的弹药。

    这种火门枪,现在已经用上了无缝钢管。重量极大减轻,而且也装上了套口刺刀。带着枪托,完全可以肉搏,长度不输于短矛。

    而且因为枪管加长和强度增加,射程也变远了。

    其实火门枪发展到后期,被火绳枪淘汰之前,枪管长度基本达到了了火绳枪的标准。只是最后改进了点火装置,就从火门枪摇身一变成了火绳枪。任何武器的进步都是逐步演变的。

    八旗其实从来没碰到过硬茬子,他们唯一一次碰到硬茬子,就是在雍正朝的和通泊之战。

    雍正九年(1731年)时,傅尔丹率军进驻科布多(现今外蒙科布多省)。

    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属于蒙古草原的要塞位置,傅尔丹命令士兵在此修建城塞准备与噶尔丹策零打阵地战。

    这场战斗,清军先被诱敌深入中了埋伏,撤退到和通泊后,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准噶尔人四面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八旗的精锐,一战丧尽,从此以后,打仗全靠索伦兵为主力了。

    科布多就是现在,杨凡十万大军的驻扎地。

    杨凡在这里驻军,就把漠西蒙古、南疆北疆、漠北蒙古、唐努乌梁海、漠南蒙古、东蒙古等彻底割裂开来,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孤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