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重走两万五

    第二百四十八章 重走两万五 (第1/3页)

    叶舟舒服地坐在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烧烤、零食,陈昊家的两个小姑娘吵吵闹闹地吃着东西,他则跟他老婆分别端坐在旁边的两张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叶舟闲聊。

    电视上即将开始播放的是这次硫硅电池宣传直播的精选合集,毕竟全程直播过程虽然真实,但时间跨度过长,观众接受难度较高,所以,在完成了历时6天7夜换人不换车的直播之后,央媒专门将过程中的关键点剪辑成了一个时长两个多小时的视频,作为特别节目在全频道展播。

    “这次直播你看了全程吗?”

    陈昊开口问道。

    “没有,真没时间看全程,不过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些,每次打开直播的时候他们都是在路上,看点真的不多。不过,我听说到达关键地点之后,节目的可看性上升了不少,可惜我一次也没赶上。”

    “我也没赶上,好在有特别节目可以看。我在网上看了观众的反馈,整体口碑非常不错,但是还没有形成出圈的效果,主要就是流程太长了。”

    “流程长也没办法,要追求真实性,就必须靠这样的方式。等这期节目放完,我估计真正的宣传效果就能显现出来了。”

    陈昊点了点头,看着屏幕上的片头已经放完,便挥手招呼着两个小孩坐下。

    “来,宝贝,过来看电视了。”

    陈昊家的两个小女孩性格乖巧,虽然平时看着很活泼,但是在叶舟家里又一直保持着一种分寸,这让他大为惊叹。

    得是什么样的家教才能教出这样的小孩啊?

    比起网络上那些熊孩子,简直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

    听到陈昊的招呼后,两个小孩一人一边挤到了父母的怀里,目光投向电视屏幕上那几个大字。

    重走长征路。

    字幕逐渐消失,转而传入大家耳中的是主持人清脆悦耳的声音。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赣省瑞金,这里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

    “1934年7月6日,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闽浙皖赣边挺进,担负“调敌”任务,以保障主力红军顺利突围转移。”

    “10日,中革军委发布第五号命令《关于第一野战纵队组成及集中计划的命令》,正式宣布将军委、红军总部及其直属队组织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同时行动,该命令还宣布一纵四个梯队均于10月10日17时或18时分别从瑞金云石山的梅坑、田心及九堡、洋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标志着红军长征出发号角的吹响。”

    “从这里开始,红军在此后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下面我们为大家展示的是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80多年前这座城市的风貌。”

    “我们可以看到,照片上的战士们衣着简陋,背景上的建筑破败不堪,百姓们牵着骡马、推着三轮车为红军运送物资。”

    “有许多战士们脚上穿的是崭新的布鞋,但是,在出发之后,他们的这双鞋将会渐渐磨破、损坏,在之后换成草鞋,直到最后甚至赤脚赶路。”

    “这些照片真实反映着当时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然而就是在那样的状况之下,我们的战士们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仍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前途未卜的道路。”

    “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今日的瑞金、今日的赣省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名字,那就是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国企’的中华钨矿公司。”

    “自1932年挂牌开始、直到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中华钨矿公司的在职员工有5000人左右,平均每年可产钨1800吨左右,利润可达到600多万,是苏区70%经济来源,这样固定的收入养活了我们在外征战的10万红军,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

    “而现在,这家更名为铁山垅钨矿的公司正在修建一座钨矿石博物馆,将红色旅游资源和工业旅游特色结合在一起,用红色文化赋予这座百年矿场新生。”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还拥有了年产铜量世界前十的赣州铜业、产品形象根植于许多人心中的江铃汽车集团、参于了本次硫硅电池项目的晶科能源公司,以及专门解决大家吃肉问题的正邦科技。”

    “这些企业继承着革命先辈的遗志,正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努力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创造更好的时代。”

    主持人的介绍结束,画面跳转,主持人出现在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旁边。

    “各位观众,经过十余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已经来到了湘江河畔,我们的座驾依然表现良好,中途甚至只经过了一次充电。”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血战湘江的遗址。”

    “1934年11月下旬,始自赣南的长征已进行了40多天,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红军抵达全州、兴安一线的湘江边。”

    “在这里,中革军委下达了强渡湘江的命令。11月27、28日,红1、红3军团各一部抢在敌军之前赶到湘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界首至脚山铺一线的渡河点,架设起5座浮桥。”

    “但是,由于前期损耗过大、行军速度过慢,我们错失了最佳的渡河时机,负责掩护渡江的各个部队不得不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战况惨烈,牺牲惨重,坚守界首以南高地的红10团一天之内牺牲了两任团长,向江边运动的部队在敌机猛烈轰炸下成片倒下。”

    “这一天,红军广大指战员同敌军展开激烈搏杀,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水。”

    “直到12月1日17时,红军主力大部渡过湘江。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则被阻断在了湘江西岸,大部分阵亡。”

    “年仅29岁的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后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血战湘江之后,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是整个长征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也正是在这样的危险之下,才为我们的组织最终确立正确的领导奠定了基础。”

    “回到如今,我们跨越湘江早已不需要搭建浮桥。”

    “2020年11月18日,历时三年,湘江大桥全线贯通通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远处高耸入云的大桥。”

    “这座大桥悬空于200多米的高空,桥梁全长1700米,在同类型桥梁中排行世界第七、亚洲第四。”

    “说到这里,顺便一提。”

    “目前全球最高的10座桥梁中,其中七座位于我国境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