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幽幽好懂!那个魔鬼它来了

    224.幽幽好懂!那个魔鬼它来了 (第2/3页)

,林幽幽到底是出国见过大世面的人,一开口就给了他一个不同的视角。

    首先是定位。

    也就是说在确定音乐会曲目单之前先要明确这场音乐会的性质。

    汇报表演音乐会,纯商业音乐会,学术专题音乐会,音乐节专场音乐会。

    针对不同性质的音乐会,曲目单构建的角度也不同。

    汇报表演音乐会,基本没有曲目限制,要求的是演奏者对于曲目的完成度,至于观众听起来累不累,那不是演奏者应该关心的事情。

    汇报表演的重点是汇报,演奏者只需证明自己的实力。

    林幽幽说她维也纳的一个硕士同学的毕业音乐会上下半场各弹了半侧巴赫平均律。

    所以什么样的奇葩组合都可以出现在汇报表演音乐会上。

    商业音乐会的重点是观赏性,曲目要多样化,曲目之间的对比要明显,同时对于演奏者的对于多种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非常高。

    林幽幽给李安说,“你的那套曲目就很商业,设计的很棒,是一套纯熟的商业音乐会曲目。”

    当时李安听到的时候还挺开心,可对方接下来的话就很不客气了,“不过你驾驭不了,给你两个月还差不多,十五天太短了。”

    尽管李安心里对于这点也清楚,不然他也不会把告别作为那套曲目的VIP作品,可林幽幽就不能委婉一点吗。

    他只是不能尽善尽美的把那套曲目演奏出来,又不是弹不下来。

    学术专题音乐会,林幽幽纠正了李安一个错误观点。

    李安原本认为学术性音乐会作为商业音乐会的一个分支,应该是大师们的专属。

    比如某大师是远近闻名的肖邦作品演奏大师,要开一场以肖邦为主题的音乐会,那这场音乐会肯定叫座。

    如果让他开一场肖邦专题的音乐会,那得赔死。

    而林幽幽告诉她在维也纳几乎每周都能听到几场学术性音乐会,演奏者多半都是不知名的演奏者。

    倒是音乐节里的钢琴独奏会才是真正的大师专场,每年全球各地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节,大师们盛装登场,演奏的曲目基本围绕着音乐节主题。

    比如萨尔茨堡音乐节,萨尔茨堡作为莫扎特的故乡,每年萨尔茨堡音乐节里的钢琴音乐会上基本只能听到莫扎特作品。

    所以如何定义本场音乐会的性质。

    要排除的是这绝不是一场商演,也不是什么音乐节音乐会。

    那么就剩汇报表演和学术探究。

    林幽幽说的对,你一分钱不掏,大院出钱出力给你办一场上下专场的个人独奏会,凭什么呀。

    想想也确实要把学校的诉求放到第一位。

    魏老师的态度就代表着学院方面的态度,昨天魏老师其实已经把话和他说明了。

    学校期望看到的是一场围绕着贝多芬和莫扎特作品构建的音乐会。

    而他的个人诉求呢,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开好人生中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

    结合双方的诉求,那么这场音乐会就是一场以他代表学院面向社会举办的汇报音乐会,展现出蓉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学成果的同时,也要展现出他的个人风采。

    既然是以个人代表学校汇报,就要拿出他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那么跑不了三首曲目就是告别暴风雨和月光。

    李安提笔在草纸上写出了三首作品的作品号。

    贝多芬奏鸣曲就是这场音乐会的基调。

    既然都三首了,那索性就来一场贝多芬专场吧。

    李安思考一番之后又写下了悲怆。

    四首作品上下半场各两首。

    返场就无所谓了,按照之前的思路就行。

    就这样吧。

    四首曲目一列,看着四首曲目李安顿时还有点期待起来。

    这么一看,还有点学术性音乐会的感觉。

    ‘李安贝多芬钢琴作品音乐会’

    再次写下一行字,李安打定主意就是这套了。

    从学院的角度,这套曲目同时兼备了教学成果展示和研讨性。

    从观众的角度,这套曲目都是耳熟能详、传唱度颇高的贝多芬经典曲目。

    从他个人的角度,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上一口气连续演奏四套贝多芬奏鸣曲。

    感觉很奇妙。

    过去几个月,他没少在贝多芬作品上下功夫。

    或许这样一套曲目,也是对他过去一段时间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研习总结。

    双手一拍。

    李安抓起一旁的八万起身就差做出一个投篮动作。

    这时卧室里传来陈璇的娇笑声。

    接着隐约传来:“干嘛啊,你要过来看啊?”

    李安一楞,八万借机从他怀里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