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你看到了什么,那便是什么

    246.你看到了什么,那便是什么 (第2/3页)

一方面促进了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

    但另一方面该作品也因为过于具象化的标题暗示大大局限了这首乐曲从其他方面被解读的可能性。

    二百年来,这首曲目走到哪里都像是要带着“月光”一般。

    或许朦胧的月夜总给人浪漫诗意的遐想。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甚至变成了贝多芬是某天晚上被一位盲女所感动创造了这部作品。

    这个故事是假的。

    或许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们听到这首作品时眼前浮现出的那个在月夜下的盲女魅影。

    但李安无意去纠正什么。

    因为这首作品的确是一首爱情的篇章。

    创作月光三的期间,贝多芬正在谈恋爱。

    恋爱对象是一名叫做朱丽叶塔的女孩,他的女学生。

    传言这是贝多芬最长的一段恋爱,最后因门户问题而告吹,留下了这首作品。

    月光的朦胧美和其中澹澹的哀愁的确与爱恋的心绪有些许重合之处。

    忽明忽暗。

    李安指下的第一乐章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明暗色彩对比中,最后以一种缥缈结束了演奏。

    音乐来到第二乐章。

    李安轻吐一口,在琴键上起起落落的手指肉眼可见的跳跃起来。

    短小的第二乐章夹在两个着名的乐章之间,似乎毫不起眼。

    然而,从李安对整部作品的分析来看,这个颇具谐谑意味的间奏曲却是那么恰当。

    鉴于第一乐章的慢,第二乐章这里换成了一组节奏精美的小快板。

    使得三个乐章在速度上依次为柔板-小快板-激动的急板。

    尤其巧妙的是,这一乐章的主调降D大调也与前后两乐章的升c小调呈等音关系,可色彩却有着诡秘的变化。

    李斯特形容这乐章想是一朵开在两侧深谷间的小花。

    李斯特看到了一朵开在两侧深谷间的小花。

    你看到了什么,氤氲的云朵,远山的轮廓,微风中片摇曳树梢,或者别的什么,你看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音乐澹澹的消逝在舞台,现场又进入了短暂的安静。

    除了已经睡去的人,那些在第一乐章闭上眼的观众早已重新聚焦舞台。

    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又要带来,至少对于季洋来说。

    可以说音乐会到这里,每一首作品的第三乐章都是她所期待的。

    而接下来这个乐章于她的意义更加特殊。

    月光第三乐章。

    记录了这半年来她和老师的点点滴滴。

    老师的每一句教诲都像是拼图的一角碎片,今天总算可以彻彻底底的一览月光三的真面目。

    而真正见过李安指下该乐章真面目的马鹏,也早已兴奋起来。

    静。

    无比的静。

    台下几乎已经感受不到钢琴前那尊身影的气息。

    渐渐的,现场的气氛再度变得压抑起来,一道道舞台灯光都像是要在下一秒被压破。

    就在这时,李安动了。

    他抬臂速度不快,下手动作不大。

    可就在这轻描澹写的落指间,当他的手指触碰到琴键贴面那一刹那。

    死寂的舞台忽然乌云密布,滚雷在闷响,空气在颤抖。

    雷声越来越响,只见键盘上的十指在滚动中化作残影一般。

    “当当!”

    犹如狂风中的两声惊天霹雳。

    冲动的音型忽然爆发,以汹涌的潮水之势,汇集成排山倒海的音浪狠狠的向观众席砸去。

    崇拜的目光,敬畏的目光,各种目光汇聚在钢琴前那随着音涛乐浪起伏不断的身影之上。

    斗志高昂,又像心绪愤满。

    脱去了前两个乐章的哀伤缱绻,这一刻,李安如同天神下凡。

    此时他就是风暴的中心,狂风骤雨的化身,黑白方寸间的唯一主宰。

    然而舞台风光的背后,又有谁知道他为此留下了多少汗水。

    关于月光第三乐章的演奏注意事项,他给出季洋至少五十句不重复的注意事项。

    或许已经没有记得李安参加公开青年组比赛的海选环节。

    他选择月光作为星海杯全国大赛的敲门转。

    如果暴风雨是他藏于袖间的利剑,那么月光便是他抗在肩上的大旗。

    从开头八个小节的琶音跑动开始,他的手指就没有一刻不在绝对清晰的颗粒状态,各个乐段该交代的细节他无一例外的全部以一种自然的本能清晰奏出。

    小拇指的轴心贴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