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灵魂出窍:莫扎特之k.414

    223.灵魂出窍:莫扎特之k.414 (第2/3页)

    可如果上了大场,那就不一样了。

    都说他是蓉城的青年钢琴演奏家,但是霍晓东也是啊。

    要真想穿把青年演奏家这件衣服结结实实的穿在身上,拿不拿将倒是其次,得看你开过什么级别的音乐会,和什么样的团,什么样指挥,合作过。

    红楼音乐会,李安开得非常成功,但那也只是一场汇报音乐会。

    而且那场是没有协奏曲的。

    如果他能在这次的音乐季上个大场,和蓉爱,和方永波合作一把,那在蓉城这个地界,他就坐实了青年演奏家的位置。

    无论从他的个人专业发展角度,还是他未来办学的角度,都是一大助力。

    抛开功利,李安也许久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舞台了。

    这次舞台,如果他能上,也将是一次对他的挑战。

    他能用贝多芬征服蓉城音乐学院的师生,能不能用莫扎特征服整个蓉城的专业人士,全看这首K414了。

    “嗯。”陈璇听完李安的想法,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肯定没问题。”

    李安乐:“有没有问题,还得先看有没有机会。”

    眼下第一关,拿到K414的首发位置。

    -

    回到家,两个人默契地各自忙碌起来。

    李安先在钢琴上摸了摸,一遍视奏下来感觉还好。

    没有什么太大的技术难点。

    莫扎特的作品向来如此,谱面不难,想演奏好,就不是难的问题了。

    关于k414,李安了解得并不多。

    次日早他请假回了趟学校,找老魏取经。

    上午带着资料回到802继续研究。

    一直到中午吃饭,他才算是将这首作品搞明白了一部分。

    -

    要说这个k414,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首k413和k415。

    1783年,莫扎特又创作了三首新的钢琴协奏曲供自己演奏。

    供自己演奏,哎,莫大爷主打一个,就是玩。

    作为同期创作的三首作品,三首作品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点在李安连续反复来回听这三首作品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F大调的k413作为一首协奏曲,结尾的第三乐章甚至是一首小步舞曲,多少有些不符合协奏曲的终曲。

    同样的,C大调的k415的最后一个乐章也使用了一种古怪复杂的曲式,一个双呈示部的奏鸣回旋曲好,整个乐章被一个主小调上的柔板打断两次。

    两首作品在呈现上有一种跳脱感。

    像是一次莫式尝试。

    但即便如,两个曲子的对于大范围的对称平衡感依然处于支配地位。

    简单来说,莫大爷还是在自己擅长的框架里做游戏。

    可夹在两首中间的k414,在构思上就已经不一样。

    从第一乐章一开始,莫大爷就向众人展示了他庞大的旋律素材库。

    即便抛去其中的短小动机和过渡性材料,乐队片段就展现了四段旋律,其中有一段后面再没有出现过。

    这是何等奢侈。

    除此还外加了一个结束段主题,之后钢琴又加入了两个新主题。

    整个发展部这运用了全新的材料,丝毫没有参照呈示部。

    然而如此复杂的材料群,在莫大爷的手里却无一丝臃肿。

    赋予这一乐章以尊严性,并使其远离轻巧感的是这些材料持续不断表情质量。

    在其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莫大爷从未像在此这般甘愿放弃戏剧性的优势和得到解决不规则性的张力。

    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完全是一种特技展演。

    越研究,李安越觉得这首作品的不凡之处,心里对方永波的敬佩不已。

    至少在钢琴协奏曲的选择上,方永波避开了莫扎特的主流音乐会作品,选择了这样一首小而不失格调的作品。

    这首作品完全可以算得上是莫大爷钢琴协奏曲创作之路上的一次灵魂出窍。

    对于李安,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挑战。

    随后两天里,李安一直沉浸在这首作品当中,像是又回到了备赛新海杯。

    唯一不同的是,最近这两天他会把手机放到乐谱边。

    怕错过了陌生来电。

    -

    周三傍晚,李安刚结束了一遍第一乐章的演奏,谱架上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

    陌生号码来了。

    李安没着急拿手机,深呼一口后,捋顺思路之后,他拿起手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