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机械少年:多慢才算慢

    248.机械少年:多慢才算慢 (第2/3页)

  所以马可宁愿被老师刺儿两句,也不想跳过某一步骤。

    哪怕有70%的概率,他能成功地用更快速度弹出,然后得到老师的欣赏目光。

    即便得到了老师的欣赏目光,这也会让他产生某种生理上的不适。

    因为他知道再让他弹一次,他可能就会出bug了。

    马可讨厌bug。

    行力所能及之事,背谱完练习曲,马可从琴板上拿起考级教材,大大方方翻到了他的考级乐曲曲目。

    摆置谱架,看了约三四秒,接着不紧不慢弹了起来。

    慢速仿佛一直是马可指下的标配,但不得不说,听这孩子他弹琴你总会让人有种很放心的感觉。

    就好像他的演奏永远置身于演奏本身之外,像一段不会出错的程序,偶尔出点错也不会让人觉得如何,有一种机械美感在其中。

    李安绝对不是再为马可描墨添彩。

    带过那么多孩子,马可这种类型他确实是第一次见到。

    这个孩子非常喜欢在课堂中提问,有时都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

    但李安一点也不烦,马可不像王小虎,同样多的问题,王小虎总是七问八问,问的还竟是和上课无关的问题。

    而马可的问题不会脱离他所讲的内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极强,非常有画面感,导致他在马可的问题中也时常会陷入思考。

    有一次遇到谱面标有“Adagio”这个速度标语时,他问马可这是什么意思,马可说好像见过,但不知道什么意思。

    这本该是在孩子乐理一级考试中就要掌握的内容。

    于是李安重新给马可梳理了一遍的速度标语,并告诉马可这个术语叫做“慢板。”

    马可问:“老师,慢板有多慢?”

    李安当时本能回答道,“每分钟56到65拍。”

    通常孩子听到这个答案,心中会产生一个大致的感觉,多数不会再问下去了。

    就像数学老师说,1+1=2。

    “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记住啦!”

    “1+1等于几?”

    “2!!”

    但是马可接着又问,“老师,多慢才算慢?”

    李安本能地又要用56-65的速度来给马可定义,可他停了下来。

    多慢才算慢?

    这个问题触仿佛触及到他的灵魂深处,抛开后人为其加上去的定式速度,那么,到底多算才算慢?

    换种方式问,贝多芬的“皇帝”第二乐章是慢板,肖邦的第一钢协第二乐章也是慢板,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乐章也是慢板。

    三位身处不同时代的伟大作曲家所要的慢,莫非真的是一致的吗?

    三位为音乐献出毕生的音乐巨匠心中所要表达的慢,莫非真的是一致的吗?

    他没办法信。

    恍然间,此时再回想起当时的上课画面,李安的脖颈上再次密布一层细密的鸡皮疙瘩。

    听着马可慢条斯理的演奏,李安心中不禁再次发问。

    多慢才算慢?

    当莫扎特在乐谱开头写下“慢板”的时候,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一吸之间,k.414第二乐章慢板开头的弦乐部分再次萦绕在他耳边。

    幻想中的弦乐弓子所渲染出的情感让他仿佛置身于夕阳下,转身便辉映在一个暖阳而微云的午后。

    多慢才算慢?

    问得实在是太好了。

    李安仿佛找到了一个更加充满期待感的答案。

    或许他有必要再找方永波聊聊了。

    眼前马可已经站了起来,李安放下腿直起身,到嘴边的“弹得很好”被咽了下去,转成了一声咳嗽。

    他本想给予马可一点特别的鼓励,五个孩子里,他对马可之间的课外互动是最少的。

    不是他不喜欢马可这个孩子,相反他很欣赏马可平日里的淡然性格,看似对什么都不关心,话遇到不感兴趣的话题从来不多说一句,但是这都只是表象。

    马可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

    无论是加入四号钢琴教室那天随手掏出的一把牛肉粒,还是安慰林果果时掏出的全部牛肉粒。

    或许他就是不喜欢讨论他不感兴趣的话题,不像刘丰瑞什么都能参与进去说两句。

    或许他也害怕自己弹得慢被老师批评,但他还是选择自己力所能及范围。

    随手一粒牛肉粒,就是他想说的全部。

    选择能驾驭的速度,就是他做事的风格。

    这样一个孩子,不值得一个鼓励吗?

    相反,李安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