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你们可别怪为师我啊【上】

    283. 你们可别怪为师我啊【上】 (第2/3页)

藏在下面的低音声部用沉着冷静的推动给音乐的前进带来一丝活力。

    这就是他可能会遗漏的小惊喜。

    三个孩子看向他,他能说什么呢。

    你们很棒。

    绝对的意外收获。

    在孩子们的审美差异碰撞中,一些鲜活的想法逐渐浮出水面。

    在反复磨合中,学会真正地让步。

    就如小刘被指出声音略大那两遍,实际上小刘觉得两遍都不错,但是为了其他小伙伴听着舒服,他最后选择用弱一点的方式演奏。

    而隐藏在选择背后的地方,就是团队的合作意识。

    李安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打断孩子们。

    不然孩子们将会错过一个非常宝贵的时刻,同时他也将错过一个旁听学习的机会。

    又一遍结束,李安起身鼓掌,“不错,你们合的很好嘛,感觉比我讲的还好。”

    三个孩子听到这话,胸中既有成就感,脸上却都又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小北叫道。

    李安:“怎么了小北。”

    小北手指A段里的四小节:“老师,我想回家再练练这一段。”

    李安:“怎么了,这段你弹得不是挺熟了吗?”

    小北:“老师我觉得我还能弹得更熟练一点。”

    李安:“是不是有一种在合作中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小刘:“对对对,老师我也有这种感觉。”

    李安笑:“别着急,先看B段。”

    三个孩子看向B段,师生四人的课堂继续上路。

    -

    一号到四号,解决分声部问题,以三人小组单位进行合排,要求每个声部都达到100%的演奏准确率,并学习总谱。

    第一阶段的特训计划中,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说明——要求每个声部都达到100%的演奏准确率。

    通俗点说,就是要完全练到得心应手。

    李安为什么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把各自的声部练到100%得心应手?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过一番商量,大家绝对在某一段落提高十拍速度,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没有练好到家,速度提不起来,那这个想法就不能实现。

    说得难听点,一个人拖了六个人的后腿。

    再者六号他要请魏老师为大家排练,到时是他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和老爷子正式见面。

    老爷子说你快点,你慢点,你用指尖,你用深触键。

    那时孩子们如果做不到老爷子的要求,临时改不过来,排练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未雨绸缪,为了孩子们更好地自我之间相互配合,为了即将到来的B阶段训练,孩子们必须在四号之前把三个乐章练到得心应手。

    半个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

    在讲解完第一乐章ABCD师四个回归段之后,李安接着又讲了第二乐章。

    小刘心心念念的第二乐章啊!

    可李安并没有过多讲解如何弹好这个乐章,而是将重点集中在讲述该乐章在全曲中的功能。

    作为一个小广板要乐章,第二乐章的速度大约每分钟只用演奏六十个四分音符。

    速度已经很慢了,但纵观第二乐章谱子,除了个别旋律声部,其他声部的谱子上音符少得可怜。

    第二乐章作为连接一三的过渡乐章,篇幅并不长。

    篇幅短,音符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乐章真的如同孩子们私下练里那么简单。

    东一教室第一次排练,李安只听了一遍就把二三乐章砍掉,连排练试试看的想法都没有。

    当时他的想法是不给孩子们讲清楚第二乐章是怎么回事,孩子是不会明白该怎么演奏的。

    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情绪的过渡乐章,尽管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注重风格装饰,较少提到人的情感在其中。

    但是在这个乐章的改编中,很显然Artillery为该乐章注入了人的情感。

    从纵向和声的深度到各声部发展过程的织体要素,无一不暗示着浪漫主义风格的倾向。

    低音声音浓烈,抒情,中声部清晰,传达宽广敏锐的情感幅度。

    最让李安感到惊艳的是高音旋律,原本暮气沉沉的旋律中,经过Artillery之手,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