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旅途日记六十九:嗯呐!春风里的冰屑

    383.旅途日记六十九:嗯呐!春风里的冰屑 (第2/3页)

飞舞的画面。

    弹得可太好听了。

    眨着眼,小车嘴巴抿成一条细线,待到耳边掌声落下,她抬手落指。

    “噹—”

    一枚再寻常不过的升sol从她指下的按键飘起,奇妙的是原本整个安静的大厅因为这一枚音符的响起显得更加安静了。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op.64-2。

    作品64号第二首。

    与唐小星演奏的肖邦第三奏鸣曲开篇一样,升c小调圆舞曲的开篇也是弱起小节。

    两首作品之间的体裁差异决定了两首作品的开篇必然要向两个极端开去。

    肖邦第三奏鸣曲是热切庄严的强,而升c小调圆舞曲则是哀叹的弱。

    可是小车的开篇并不弱,适中的力量带出了下一小节旋律,如潺潺流水一般。

    平静的开场白,就连倚音装饰下的特别节奏都没有给人带来一种肖邦音乐的叙事感。

    再看钢琴前,黑色礼服包裹的挺拔小身板此刻坐得端正,两只裸露在空气中的纤细手臂是在左右来回,可键盘上的双手并没有让人看出是在试图做出什么速度上的改变。

    听到这里,耳边的音乐依旧是动听的肖邦旋律,可这就是车琳的肖邦吗?

    至少有六七个孩子在心里对此打出一个问号。

    以为别致的开篇会带来更为别致的后续演奏,然而台下在后续中并没有听到。

    尽管唐小星的炸场表演降低了大家对车琳的期待值,可在大家想来拥有绝对听感的车琳应该也能弹出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至少不该是眼前这般淡如白开水的毫无起伏。

    演奏至第八小节,小车右手手腕一抬,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的连续上行音忽然为音乐加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稍纵即逝,舞台再次平静下来。

    老查理点点头,目光流露出笑意,这个处理出乎他的意料。

    对比上午的开篇,此刻他再听到的开头部分已经具有了内在表达,一个白天的时间,这个孩子已经明白了什么是钢琴演奏的尺度。

    并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老查理很欣赏小车这样的处理方式,他认为这才更像是一个孩子理解音乐的方式。

    他向来不提倡给孩子讲述过多作品本身,尤其是跨越年龄界限的故事。

    而c小调圆舞曲的背后就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1836年的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六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

    两人迅速陷入爱河,并在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之后的一个残秋,由于种种原因分开了。

    关于肖邦的爱情故事老查理能写一本书,从内心他同情这位敏感孱弱的钢琴诗人。

    失恋之后,肖邦始终整天郁郁寡欢,再加上肺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

    就是在这个状态下,肖邦写下了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

    据老查理的老师所说,肖邦当时写出这首作品的时候告诉身边的人,这首作品里是他和乔治桑的所有回忆。

    相恋九年,这一首曲子里得承载着多少情绪。

    肖邦是天才的,所以乍一听,所有人都会觉得这首作品里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尤其是在抒情的慢板中,甜美的旋律像是肖邦与乔治桑在一起幸福生活的场景。

    可尽管如此,音乐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一种的淡淡的愁绪。

    老查理相信自己的老师没有骗自己,毕竟他老师的老师就是肖邦的学生。

    所以在认可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同时,他才更加反对给孩子去讲述这些。

    一个孩子能够理解这些吗?

    可怕的是聪明的孩子会认为老师告诉自己这些是为了让自己在这里寻找演奏的状态和感觉。

    一个孩子能找到那种人生失去爱情支撑的感觉吗?

    显然不能。

    在老查理的眼里,对于让孩子如何看待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自己去音乐里寻找。

    他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弹出什么,而这就是最自然的处理,最能打动人心的处理。

    就如此刻他听到的这种感觉,平静中带点小起伏的朴素表达,并且还规避掉了早晨演奏中那种自由到几乎散漫的速度控制,非常不错。

    他见过太多在孩童期间就拥有着大人般完美处理的钢琴天才,但是这类孩子长大之后通常都因为缺失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而无法将天才的名号延续,最后泯然于一众二线演奏家中。

    再一次,他感受到李安不俗的教学能力。

    不过他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