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旅途记事九十二:1777年的愚人节,循环呼吸的倔强【中】

    405.旅途记事九十二:1777年的愚人节,循环呼吸的倔强【中】 (第2/3页)

伴老师收到示意,回以肯定目光,下一秒双手抬起落下,D大调的光辉顿时充满整个音乐厅。

    前奏响起犹如开弓箭走,三十二小节前奏走完那一刻,长笛就要响起。

    和现场以及屏幕前的观众一样,陈璇也在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或许此刻不会再有第二个人知道,陈璇刚才在与钢伴老师点头的那一刻,心里忽然犹豫了一下。

    关于D大调,她至少掌握了三种开头的方式,点头的那一刻,她有点恍惚,仿佛候德伯斯特老师关于这首作品的建议又出现在了她的耳边。

    可当前奏响起那一刻,一切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像是一种来自神明的执意,她再次明确自己只能按照那一种方式来演奏开头。

    自信的微笑再次浮现,陈璇跟着音乐轻轻的抿了抿双唇,当伴奏才来到第十七小节,她就架笛于唇边,整个人提前做出演奏姿态,然后轻轻闭上了眼睛。

    对于这一幕,观众们并不意外,高水平的演奏者总是会在演奏开始前冥思一番,用李安的话说,小米老师要拔刀了。

    李安不是开玩笑,陈璇每次“放大招”前都会先闭几秒钟眼睛。

    -

    听不见演奏者的钢琴声和眼前的黑暗让置身舞台中央的陈璇想起了李安给她弹D大调钢伴的情景,那天应该是她和李安第二次合,合完之后他们再一次谈论古典主义三巨头。

    早已把争论当成餐后小食的二人,那天吃得可谓是撑到爆炸,两个人已经许久没有发生过那么激烈的争论,吓得八万都不敢在书房门口趴着。

    在李安的主张里,莫扎特作品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是所有古典主义作曲家集体失手的领域,协奏曲的戏剧系。

    在李安看来,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一定要遵循主奏个体声音与协奏群体声音之间的明确对峙。

    的确,从蓉城之下音乐节上李安的k414中不难看出,对方已经把这种明确对峙发展成了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莫扎特演奏变成了一种风格。

    同时陈璇也承认贝多芬海顿在音乐表层展现出的戏剧性要少得多,但是在她的审美中,反而就是在这种被强调的戏剧性中,莫扎特音乐才更显得更加需要靠近常规。

    因为莫扎特的旋律如戏剧般丝滑流畅,所以任何一个有针对性的直接描绘或放大都会破坏这种流畅。

    在陈璇的理解中,莫扎特对长句的掌控远比他闻名于世的精巧短句更加需要被注意,稳定长句带给人的官能性冲击,才是莫扎特音乐魅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她的看法,她记得很清楚,当时李安给她竖起了一根大拇指,可对方的表情却让她十分恼火,她描述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就好像她在讲乐子。

    当然,事情已经过去许久,后来她也知道李安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认为她的说法很有见地,不过当时两个人却争了个“天昏地暗”。

    所有的一切,起因就是因为两人第二次合的时候,她开头的第一个反拍音吹得太平,李安认为应该做出一个表情再丰富一点的声音形状。

    这一点德伯斯特老师也给了她相同的建议。

    换作旁人一定觉得自己疯了,连评委会主席的建议都不愿意接受!

    陈璇敬重德伯斯特教授,但若她能够轻易换一种开头的奏法,那她大抵也不会出现在今天的赛场上了。

    “来了。”听着逐渐走向半终止的伴奏,李安目光一眨不眨地默念着。

    就在这时,钢琴再次奏响下行动机,陈璇依旧闭着双眼,身体却微微往前一送,一送送出笛声。

    一枚冷静无比的笛音如水滴落入钢琴声编织的湖面,接着轻巧一吐,宛如蜂鸟挥动翅膀般的颤音密而不紧,快而不乱,紧随其后的是一道飘逸的上行音阶,连吐有秩,最后落在柔情不失明朗的高音D上。

    长达十六拍半的长音以巴洛克式的阶梯力度变化先强紧接着一个突弱,随之整个音再从地平线下向上做出冉冉升起般的渐强,最后高昂仙音妙律般的尾音将音乐动变化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谁说不能在一个音上做动态变化?

    下一秒,于晓璐几个长笛艺考生看傻了眼,这个长音结束不换气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