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旅途记事一一五:八月的最后一课

    427. 旅途记事一一五:八月的最后一课 (第2/3页)

X老板左手单手连续奏出四组和弦。

    庄严而沉重,凄厉而决绝,仿佛一声声哭诉和哀嚎。

    孩子们几乎一瞬便被这音乐中所蕴含的悲壮情绪所感染。

    “先记住,恰空是一种舞蹈。”

    接着,“它源于十六世纪末期,起源于西班牙的慢三步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

    跟随着耳边的音乐,李安缓缓地开始了讲解,“这种音乐形式在左手固定低音或固定和声进行的基础之上进行多次主题反复并加以发展,因此也被称为固定和声变奏曲。”

    一顿,“尤其在巴洛克后期,恰空这一题材得到了许多作曲家的青睐。”

    随着X老板的演奏来到了第二部分,音乐从低沉变得光明晴朗,仿佛是对人生中美好事物的回忆,音乐里流淌着喜悦和欢乐。

    “巴赫的这首恰空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作品诞生在1720年前后。”

    “关于它的创作背景,一直以来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种说法流传最广,里面说到巴赫的第一任妻子芭芭拉,相传1720这一年,巴赫深爱的妻子玛利亚芭芭拉离开了人世。”

    “这对于巴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为了悼念亡妻,巴赫将沉重的悲痛化为音符,凝聚成了这首作品。”

    听着哪怕来到大调都带着沉重的音乐,听着老师如同上课般的深沉嗓音,王小虎也不知怎么地就想到了回忆中的父亲。

    “老师。”王小虎开口叫了一声。

    李安:“嗯?”

    王小虎迟疑片刻,像是不知该不该问,“陈老师他,是不是也?”

    李安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待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差点一口气呛到,连忙解释:“没有没有,陈老师只是弹这首音乐,你可别胡想昂!”

    其他反应过来的孩子也被王小虎清奇的脑回路惹得一阵想笑,但又不敢笑出声,也就是王小虎才有这样的联想能力,服了!

    听到是自己想多了,王小虎心里松了口气,真好,他也露出了笑容。

    李安起初没发现王小虎哪里有什么不对,直到王小虎又说了一句话,让他察觉到这孩子有点不对。

    王小虎说:“老师,我好像懂了。”

    李安:“你可别胡懂。”

    王小虎:“老师,您还记得有一次中午,您给我和小北讲三和弦的色彩。”

    李安有印象:“你说。”

    王小虎接着说:“当时您说没有人规定大三和弦必须是明亮的,小三和弦必须是暗淡的。”

    这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来到王小虎的脸上,大家少有见到王小虎这样的表情,这样的语气。

    李安:“是的,当时我还给你们举了公主和王子的例子。”

    王小虎点点头,低头把玩着礼服的衣角,“老师,我好像懂了,是不是大调也一定只能给人带来光明的感觉。”

    李安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是,音乐感受就是这样一种极其私人化的情绪,你听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所以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我也说不出来。”片刻,王小虎抬起头,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就好像晴朗的天空在下雨。”

    晴朗的天空在下雨,李安不能否认这是一种别致的画面,同时在心里也刷新了王小虎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可此时他更关心的是王小虎忽然间是怎么了。

    “不愧是王大指挥,”刘丰瑞出言打趣,还伸出了一根大拇指。

    王小虎的情绪像是一下又回来了,笑答:“那必须的。”

    这一来一回让李安悬着的心又重新落下,“嘚瑟。”

    王小虎嘿嘿一笑:“老师,音乐马上到第三部分了是吗?”

    “是。”李安带着孩子们回到音乐中,继续讲了起来,“第三部分你们仔细听,是不是又回到了第一部分的伴奏。”

    在巴赫的音乐遗产中,有一部分实属相当叛逆,像是并不顾及巴洛克风格的形式美感,印象造型上充满雍容。

    就比如这首恰空,后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崇尚生机的表达,也可以认为是巴赫光环上的一抹缺失,但无论如何,X老板演奏的这一版都属于无法轻易寻觅到上乘之作。

    速度上X老板采取了中庸,力度上却如同一门火力全开的大炮。

    尤其在短句上的锤炼足以见俄派大家炉火纯青的功力,快速变奏动力感的熟稔可谓是浑然天成,至少在李安的视角里,将X老板这一曲恰空放在整个华国钢琴乐界的大环境里,也称得上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了。

    跟随着X老板的演奏彻底进入第三部分,李安用勃拉姆斯写给克拉拉的一封信里的一段话作为这首曲子的陈述总结:

    “只运用一件小乐器的系统,就写出了整个具有最深邃思想和最丰富情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