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 问题研究

    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 问题研究 (第1/3页)

    胡长风的神色有些沉重,因为中国目前同样也处在了与台岛相似的“次微米制程技术发展”的紧要关头,如何让发生在台岛的事情不要发生在国内,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从权五铉介绍的经验来看,DRAM芯片制造,巨额的投入是首要条件,然后国内和台岛其实同样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因此也同样需要依靠购买技术授权和制程设备来行成产能。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困难也不是不能克服,首先809工程已经引进了次微米级的晶圆厂,虽然耽误了一年多的功夫,但好险刚好掐在这个点儿上。

    资金问题也不是大问题,晶圆厂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购买技术授权的钱,好歹省下了一半。

    何况国家的情况和全世界其余国家都不一样,伟人说过,我们的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几十个亿可能连华虹和四叶草现在都能被压垮,但是在国家扶持和支援的背景下,那咬咬牙也不是什么大难题。

    何况津海已经有了64MDRAM芯片的生产能力,虽然制程偏高,技术叫粗糙,成本也不低,但是“有没有”这个第一步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技术力量已经具备了。

    但是根据摩尔定律,十八个月元器件部署就能够增加一倍,理论上津海的DRAM再过一年就将不再先进。

    也就是说,如果产能不足,销量不足,赚的钱没法在十八到二十四个月内更新晶圆生产工艺和芯片新制程,那么就算暂时取得技术领先,终究会在一两年后因为后劲不足而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实就是这么严峻,联想为何不敢走研发的路子,也不是没有基于自身能力、实力、关键是魄力上的综合考量。

    胡长风这一刻对于周至真是可以用感激来形容,让华虹目前获得了月入数亿的吸金能力,才是他现在有余裕考虑这些的前提。

    要不然就算搞起一两条生产线又如何?现在最先进的,两年后就变成落后的,花钱无算不说,最后依旧是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