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第二百六十四章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第2/3页)

到赣西的广信府,三四万清军八旗连同数万左军精锐,竟然就只剩下了不足三千人逃脱生天。

    清军的这一败可以说是败出了新天地,败出了新高度。

    不提左军,只说三万多满汉蒙八旗和外藩蒙古兵马的死难,那就是砍断了鞑清的一条胳膊啊。

    虽然反复的厮杀中秦朗军也损失不小,前后至少付出了五千人的伤亡,但比起鞑子的损失,那是不值一提。

    虽然复盘整个战局,这样的战斗绝非是一个经典的正面角逐,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小规模战斗,才导致了最终这样的一个战果。

    这并不能彻底粉碎八旗兵的骁勇声名。只能说把‘无敌’这两个字从他们头上去掉了而已。

    然秦朗在整场大战中所表现出的指挥才能,却显然是得到了一个极佳的验证。

    可不是谁都能一步步的把大几万清军比如绝境的。

    所以,这一战秦朗获得的好处比当初徐州大捷和胶东大捷来的尤多。

    今后谁还敢不正视秦朗的帅才呢?

    如此配合着秦朗军的英勇敢战,配合着秦朗本身的多财多亿,这简直是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抚州清军很快就退回了临江,秦朗也没有继续提兵追击清军,而是汇集大军,乘坐船只走水路进到了鄱阳休整。

    虽然秦朗军还远称不上筋疲力尽,虽然秦朗之初也有过趁机拿下九江,帮助明军巩固长江中游防线的念头,可现在他已经不怎么这么做了。

    哪怕大军从鄱阳出发,杀到九江很是容易,因为鄱阳湖面已经全被明军掌控。

    可不想再给老丈人卖力气了,那就是不想了。

    处理还不讨好,何必呢?

    横竖秦朗大军屯驻鄱阳,啥都没干就已经让清军自觉的收缩兵力了,极大的改善了赣西明军的境地,那还有啥好说秦朗的?

    同样是至此,秦朗军此战的伤亡和损耗报表也彻底交到了他的手上。

    六千人的伤亡,两千三百五十七人的阵亡,上千军兵伤愈后的退役,这都让秦朗的心揪疼的。而至于期间的物资损耗啥的,秦朗就不在意了。

    大底儿保平。

    追击清军的缴获和战争支出大体平衡,可是两千多人的阵亡抚恤,还有上千伤兵退伍后的安置费用,可全都要秦朗自掏腰包。

    秦大驸马当然不会吝惜这些钱财,他只是为三千多军兵感到痛惜。

    江山一战太不凑巧了。

    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大雨,秦朗军的伤亡不说能减小多少,只阵亡官兵的数字减小一半,那都不在话下。

    自从秦朗拉起队伍至今,两三年时间了,他还是第一次损失这般惨重的呢。

    不过好处也不能忽略掉。军中的精气神更上一层楼了,在江山之战后,秦朗军损失虽然惨重,可也练出了一支无敌精兵来。

    这一战让秦朗军上上下下彻底放心了手中的刺刀,这玩意儿真的不比刀枪差。

    损失不小,可秦朗很快的就整理好了心情。

    穿越以来,他对人命看的真心越来越淡了。

    怪不得说帝王一怒流血千里呢。

    你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见多了人命的丧失,久而久之了你就会越来越不把人命当回事,而只觉得是一个数字。

    再有就是‘慈不掌兵’的这句话,现实也逼的你越来越理解的深刻它。每次战后,看着长长的阵亡名录,你要是稍有慈悲情怀,那也就不用活了。

    所以,爱兵如子真心是一个极好的品质。

    而作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每场大战后,你要考量的绝对不是如何如何对不住这些阵亡将士,而是先要思量一下这对自己所率领的大军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付出这样的代价又值不值得。

    上三万的八旗鞑子和数万左军精锐与六千伤亡军兵的数字作比较时,那是再值得不过了。

    ……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秦朗率军近乎全灭阿济格军,杀准塔、马喇希、拜音图等八旗大将多人,擒阿济格之次子博勒赫,斩获巨大。

    这消息传开之后,真的是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