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说的很有道理

    第525章 说的很有道理 (第2/3页)

部后,基本都是让各部守在自己原来的草原上,每次要征战时,让他们一起出兵,有时为了等蒙古人出兵集合,都要等好几天。

    只有察合尔部因为没地盘,所以迁到朝鲜义州来。

    丁毅首先没地方让他们牧守,草原都是在皇太极手上。

    也不愿意每次打战时,征召蒙古人,等他们来集合。

    他喜欢干净利落一点,更直接一点。

    皇太极要的是盟友,而丁毅要的是---听话的奴役。

    八月十五日,近三万蒙古各部(主要是察哈尔部)已经全部到了铁山附近,正准备轮流上船往皮岛。

    此时蒙古各部在丁毅兵马的监护下,先被分出两波人。

    其中一波是蒙古各部的台吉领主和贵族,另一波是中高层人员。

    明末蒙古各部,仍然保持着封建社会的领主制度,但这个时期的封建领主阶级和牧奴阶级都发生了变化。

    自成吉思汗至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蒙古第32位大汗,也算是最后大一统的大汗了吧,察哈尔的鼻祖),大汗同姓宗亲领主和大汗异姓功臣领主并存,达延汗撤废了赛德(即大汗异姓功臣领主>领地之后,大汗异姓功臣领主失去了特权,沦为大汗同姓宗亲领主的“阿勒巴图”。

    在稳固了统治权以后,达延汗开始分封诸子,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和喀尔喀部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左翼三万户由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自己直接统辖,大汗驻帐于察哈尔部万户;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部万户。达延汗的这些举措,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重新划定蒙古各部的行政版图等,均影响极为深远,它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的各个蒙古部落,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明末。

    除了领主阶级外,下面的牧奴阶级逐渐分化为三个阶层:上等户、中等户、下等户,他们通称为阿勒巴图。

    上等户叫作“莎音洪”(包括失去特权的异姓领主),他们家道殷富,拥有奴仆和大量牲畜(基本都是成千上万),他们必须向所属封建领主承担赋役,但在经济上剥削贫苦的阿勒巴图,其中一些人成为台吉领主(大汗同姓宗亲领主)的僚属,叫作“额尔和惕”(官吏),有些人为领主效力有功,被免除额定赋役,叫作“达尔哈惕”(被免除赋役者)。

    中等户叫作“都末达洪”,他们有足够自给的牲畜(几百到几千头不等),是封建领主征用实物的主要对象。

    下等户叫作“阿达嘎洪”,他们只有少数牲畜甚至没有牲畜,生活贫困,无力摊纳财物,是封建领主征用劳役的主要对象,有些人甚至还沦为上等户的奴仆。这部分人人数最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他们同中等户一起以自己的劳动养活着整个蒙古社会。

    蒙古各级封建领主构成封建统治阶级。可汗和济农,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上层。在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