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不讲理的办法

    第771章 不讲理的办法 (第2/3页)

丁毅的第二件事,就是收重税,收田,加薪。

    身为内阁重臣和六部大员,丁毅要他们做表率。

    几人当然很关心多少薪水。

    吕大器更是直言:“加多少?”

    看来他节俭惯了,也想知道有多少钱。

    丁毅原本想吃过饭拿出来交流,看他们着急的模样,马上命曾柔把几张表格拿了出来。

    明朝的官员俸禄据说是历史各朝最低的,特别与唐宋相比,简直低的离谱。

    唐朝时一品月俸八千,另有职田,一品为六十顷。又有世俸钱,一品为二百万(二千贯)。

    宋朝的俸禄比唐代则更高,拿有名的包青天包拯来算,他任开封府尹时,大概位于三品左右,年俸大概在一万八千到两万贯之间,按现在来算,折合大概人民币一千八百万左右,接近两千万。

    包拯当年还有每年一百八十担大米,一百八十担麦。二百四十捆柴火和四百八十捆干草、另有凌十匹,绢三十四、罗两匹和绵一百匹。

    朝廷还分了两千亩田,种种加起来,妥妥的年过两千万。

    而明代的正一品月俸仅有八十七石,与唐宋相比较,简直连零头都不及。因此《明史》中说:“自古官俸制薄,未有若此者。”

    除了低俸禄外,明朝还有奇葩的官俸折色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官员的收入待遇。

    明代官员俸禄的发放,何时支付本色俸,何时支付折色俸,都是朝廷说了算,而从不考虑各级官吏的实际情况。而且折色的比例也是朝廷一言堂,具体是发什么物品也是根据朝廷的现实需要发布。

    比如当时一二品官员工资种60%的米要折成白银,而且是明初的固定价,而八品的官员只有20%的工资折成白银。总的来说,官员的品阶越高,折合成白银的比例就越高。

    但是问题是,明朝初期的时候一两银子是可以买一石粮食的,但是到后面粮价就越来越高了,像现在到了明末,一石粮食要4到5两银子,相比明朝初期粮价翻了4、5倍,但是官员工资是没变动的,朝廷折米换银,还是按一石一两换,所以官员们都哭穷,米不够吃,钱不够用,那钱不够用怎么办?当然要想办法捞钱啊。

    老朱对贪官也算大手笔,动不动就杀,还剥皮什么的,可这么杀都没有用,明朝的贪官还是数不胜数。

    没办法,真的活不下去。

    比如眼前的吕大器,好歹也是一品大员,历史上死时,两袖清风,银子都没留下一两,还是王祥赞助,才把他埋掉。

    正直的官员都这么穷,好官当然少了。

    丁毅结合唐朝和宋朝的情况,再考虑到将来的国家税赋,决定大力提升官员和吏员,还有军队的工资。

    原正一品官员年俸为1044石,现在一品官员提升为2000石,并且不折色,也没有其他布绢等物,而且由官员自己选,你要粮食还是要银子。

    这就有了选择余地。

    比如一石米价格在三两白银时,官员一家可以全要米,就算要全银,是按现价一石米三两算,可得6000两银。

    而以前的明朝,朝廷折银,还是按明初一石米一两银,甚至一两银两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