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开战

    1002开战 (第1/3页)

    北京贡院正堂里,包括主考、同考、提调、监试、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等官员齐聚于此,都想见证今科会试会员的出现。

    当然,说是填榜,其实不过是填草榜。

    填制草榜的时候,相关考官还要把糊名、誊录的考卷进行校对,对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

    这点,其实还是很残忍的,因为若是誊录官抄错,就算考生的答卷确实被录用,也会因此落榜。

    当然,誊录并非一人进行,而是有三次核对才会被送到考官考房去,所以出错的概率也是非常小。

    或者说,大明朝立国百年,还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失误。

    “李多见,福建兴化府仙游县人,会试七十四名。”

    随着又一个考生的信息出现,这边巡考等官员就开始核对朱卷和墨卷,对比填写的考号,那也是一丝不苟。

    “三甲的,大概也就是这些人了。”

    这时候,王希烈开口说道。

    核对好的考卷,全部都按照顺序放好,因为最后还有一道正是填制黄榜的程序。

    不管是殿试榜还是会试榜,都是用黄色榜纸,只不过殿试榜单是“金榜”,也是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的来历。

    而会试榜单,就是简单的黄榜,不过正式名称是叫“甲榜”。

    会试榜单叫甲榜,而乡试榜单则是乙榜,殿试考生必经这两榜题名,故而进士也称为两榜进士。

    这其中的两榜,也就是乡试和会试的甲、乙榜。

    不过,对于考生来说,会试榜单当然更加重要,因为殿试是不筛人的,进了会试榜就必然中殿试,只是排位高低的区别。

    所以,他们的名字上了甲榜,也就意味着他们李鱼跃龙门从此就有了官身,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李三才,顺天府通州人,会试七十三名。”

    有一个考生信息出现,魏广德听了倒是微微一愣,感觉这个名字怎么觉得有点耳熟。

    “有机会进二甲,李三才,也不知到底有几分才气。”

    魏广德没说话,副主考王希烈倒是品评起来人家的名字。

    魏广德听了微微一笑,随口就说道:‘或许人家父辈笃信道家,取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道七星八卦九宫十方之中选择的三才,倒未必是三分才气的意思。’

    “呵呵,是极是极,说起来,那些年先帝笃信道家,百姓可不就纷纷效仿。

    就算到了如今,京城的道观寺庙依旧香火鼎盛啊。”

    王希烈说道。

    他是个不信神佛的人,自然对这些是看不惯的,这时候不免褒贬起来。

    “太祖崇佛,成祖信道,至于你我,看个人吧。”

    魏广德随口说道,不过很快意识到什么,又扭头看着王希烈说道:“说起来,子中兄倒是和我一样,对宗教并不怎么上心。”

    “子不语怪力乱神,我可不知道信那些有什么好的。”

    王希烈说道。

    “通州,李三才”

    魏广德洒然一笑,随即低声念道了一句。

    不过他费劲脑细胞也没想起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名字。

    或许,不是这一世遇到的人,应该是上一世看到过这个名字吧。

    魏广德只能这么想,他早就发觉,他的记忆力好主要这一世,上一世看到过的东西,记忆还是比较模糊,并没有如同某些穿越者那样,前世今生都记得清清楚楚。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不免多关注了这个李三才两眼。

    既然后世有记忆,说明这人多少应该是之后的一个风云人物。

    实际上,李三才这个人在明末确实算风云人物,搅动朝堂之人。

    后世对李三才褒贬不一,但很多还是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

    李三才的争议,其实主要还是出于党派之争,褒扬李三才的自然就是明末大名鼎鼎又臭不可闻的东林党,而贬低他的,则是除东林以外的齐浙楚党等。

    可见,李三才本质上就是标准的东林党人士,而且在党内影响力还颇大。

    不过李三才的政治建树,其实也并非没有。

    万历二年考中进士,初授职户部主事,万历十一年时,升任户部郎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