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治缅思路

    1057治缅思路 (第1/3页)

    李成梁此时提到交趾,其实就是在提醒魏广德,不要犯了当年永乐朝旧事。

    明朝攻占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倒并非永乐皇帝有意占领此地,而纯粹是为了天朝权威。

    公元1400年,也就是建文二年,安南的陈朝衰落,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由于对明朝可能的干预极为忌惮,胡便长期向明朝隐瞒此事。

    1403年,朱棣抢得皇位后,胡氏似乎嗅到了机会,胡季犛之子胡汉苍以权理安南国事的称号向刚继位的朱棣上表,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是陈朝皇帝之甥并受推戴,请求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

    对此事怀疑的朱棣派人前往安南调查,但胡氏早已掌握大局,自然不可能让明使查到什么,找不到证据的朱棣便封胡汉苍为王。

    之后,明朝开始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劲,首先,不断有陈氏遗民前往中国控诉胡氏暴虐,其次,安南又频繁骚扰中越边境和邻国占城,令边境动荡不安。

    永乐四年,陈朝王室来华向朝廷控诉胡氏的种种恶行,朱棣派兵护送他们返回越南,途中却不料被胡军伏击,陈王室被凌迟处死,这件事终于彻底激怒了朱棣。

    东亚是以“华夷观念”和“宗藩体制”为中心的,各藩属国需向中国称臣纳贡,以示恭顺。

    但老大的位置也不能白坐,作为“宗主国”,保证“臣子”政权的安全是中国的义务,也事关“天朝上国”的威严。

    对于推翻了异族统治的明朝而言,维护“宗藩制度”才能标志自己是中华正统,尤其是敏感的朱棣。

    胡朝似乎不把明朝放在眼里。一方面,他们威胁了南疆的安全,侵略了占城,妨碍明朝行使宗主权,另一方面,他们伏击明军,并凌迟前王室,触发了朱棣的敏感神经,冒犯了“宗主国”的威严。

    如再不出手,这老大就没法当了,所以,南征势在必行。

    之后就简单了,明军两路攻入安南,很快就俘虏了胡氏父子,灭亡胡朝。

    明朝本希望在安南国内寻找过能当国王的合适人选,找到一个能为安南各阶层所接受,又符合大明利益的统治者,最理想的人选自然是前国王陈氏后裔。

    事实上明朝也做过此类尝试,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

    最后,明朝决定亲自上台,准备直接统治。

    此后,交趾地区叛乱不断,虽在强悍的明军扫荡下,动乱被悉数平定,但明朝在安南却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局势愈发震荡。

    宣德元年,黎利在崒洞之役打败明征夷将军王通,次年,又在支棱之役中击败明朝援军,击杀大将柳升。

    此时明朝在安南统治已经崩溃,安南成为空耗财政的无底洞,王通见大势已去,便一边向朝廷汇报,一边与黎利议和。

    最后,明宣宗决定撤兵,黎利发布《平吴大诰》,正式称帝,建立后黎朝。

    永乐四年,大明数十万大军南征,仅一年便横扫南疆,恢复汉唐故土,不可谓不威武。

    宣德二年,在接连损兵折将后,明朝被迫从南疆小国撤军,20年经营毁于一旦,不可谓不狼狈。

    此时李成梁提到交趾,其实就是在提醒魏广德,他的算盘能不能打得响,不要重蹈覆辙。

    明白李成梁的提醒,魏广德脸色阴晴不定。

    确实,魏广德漏算了明朝直接统治缅甸可能的后果,如果当地百姓也和安南般不服王化,谁知道大明朝在面对能撑几年?

    “你有什么办法安定缅甸吗?”

    魏广德装作云淡风轻的问道。

    “末将只懂打仗,不懂该如何治理地方。”

    李成梁低下头答道。

    “沐家世镇云南。”

    见此,魏广德说出句没头没尾的话。

    不过,在李成梁听到魏广德的话后,猛然抬头看向他。

    魏广德的视线也毫不犹豫和他对视,虽然李成梁算是大明悍将,手上人命不知凡几,可魏广德毕竟也是上过战场的人,倒是丝毫不惧。

    两人一阵对视后,李成梁率先败下阵来,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选择在魏广德面前低头。

    “末将只懂杀人。”

    “呼”

    魏广德听到李成梁的话,长出一口气,他的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