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治缅思路

    1057治缅思路 (第2/3页)

复让魏广德不满意。

    “国初既然在那里封了三宣六慰,还有大量的千户、卫指挥,想来部族林立,只要参考辽东女真各部那样,分而治之就是了。”

    不过李成梁接下来的话,让魏广德心中有了一丝想法。

    缅甸那边貌似也是部族聚居,民族很是复杂,即便到了后世那里也不安宁。

    “你先回去吧。”

    魏广德没有表态,但是还是说道:“先把兵马准备好,至于之后的事儿,如果有想法,可以写份章程递上来。”

    魏广德当初只想到用李成梁平推东吁王朝,觉得把他放在缅甸镇守就能稳住那里的形势,却是忽略了如果统治不当,或许又是几十年的动荡。

    现在的国力,还不如明初那时候,未必能坚持多长时间。

    想到这里,即便知道自己当初把问题想简单了,可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目送李成梁离开,魏广德静静在那里坐了一会儿。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总归是有办法的。”

    魏广德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起身回到书案前。

    看着书案上堆满的奏疏,这会儿魏广德没有心思看奏疏,索性就不看了。

    反正紧要的奏疏都是放在上面,不重要的才放在下面,耽误一两天看也不碍事儿。

    拿出一张宣纸铺开,魏广德提起笔,就开始默默思索该如何处理缅甸之事。

    这次是针对缅甸的重点,要找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办法来。

    笔在手中半天,却都没有落在宣纸上。

    如遇到反抗,进行镇压,那是必须的,明军将官不可能不明白这点。

    魏广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子上杜绝普通百姓的反抗意志。

    曾经,魏广德从内地卫所的情况以为,明军的战力很弱。

    但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观察,特别是通过和马芳、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交流,魏广德已经意识到,在东亚地区,貌似整体实力超过明军的军队根本就不存在。

    欧洲跑过来的夷人,若是在海上遭遇,双方实力相当,明军水师败北的概率很大,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

    但是如果在陆地,貌似欧洲人也就那样。

    因为,他们能够过来的人,实在太少了。

    就俞大猷收集的消息,一支三、四百人的夷人队伍,就已经是一支规模很大的军队的。

    这么点兵力,对上一般的千户所,那肯定是摧枯拉朽般容易,可要是对上经过训练的,还真不好说。

    更别说大明这边基本作战单位,其实是千户所和卫。

    水师还需要发展一下,才能出远海。

    但是陆地上,大明和缅甸接壤,他也知道缅甸貌似也和夷人有联系,可那又怎么样?

    缅甸人能够招募三百还是四百欧洲人帮他们打仗?

    是的,锦衣卫的情报里已经提到,莽应龙手下居然有一支人数不详的夷人雇佣兵,操弄欧洲现在的火器,帮助东吁王朝作战。

    几百人,也就是在欧洲或许能称王称霸一下,可是在亚洲,他们根本一点机会都没有。

    即便是倭国,按照锦衣卫的情报显示,村落战争的规模也都是数千人,而且倭国还装备大量的铁炮。

    这里的大量,并不是倭国有多少多少人使用,而是指几乎所有大名,或者在魏广德看来就是村长,他们的手下都有人使用这类火器。

    铁炮,一开始把魏广德也吓了一跳。

    不过在知道倭国的铁炮其实就是明军手里的鸟铳后,这才放下一颗心。

    明军现在就是大量装备火炮,若是倭国也有这样的装备,那以后遭遇可就不好打了。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炮都将是战争之神,除非空军出现,因为他们可以把炸药运到更远的地方,从天而降丢下去,替代大炮的一部分左右。

    夷人

    先前李成梁的话忽然间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

    缅甸好像是被英国殖民过的,周边的印度也是,好像只有越南周边是法国的地盘,还是从满清手里抢过去的。

    魏广德历史知识匮乏,可也知道黑旗军还是什么,曾经参与过越法战争,反正大概就是说清朝打赢了法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