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将在外

    1058将在外 (第1/3页)

    魏广德想的对不对,只能说还真让他蒙对了。

    缅甸的民族关系复杂,缅甸国王只是对平原地区实施统治,在山区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

    英国人保留了这一制度并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利用少数民族间招募雇佣军镇压反抗。

    古代缅甸政治结构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松散而雅致,除了首都及近郊地区在缅族贵族和官员的细腻照料下盛开之外,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则主要实行「土司制」。

    宛如各具特色的花瓣,在当地首领的统治下独立绽放,他们以进贡、通婚或提供兵员等方式与中央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臣属关系。

    当英国人涉足缅甸,他们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削弱本土势力,而是有意识地煽动各族之间的对立,宛如一阵阴风,使得原本和谐的民族关系变得风雨飘摇。

    英缅总督不仅保留了山区少数民族原有的土司制度,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巧妙地在少数民族间招募雇佣军,利用这些军队去镇压缅族或其他各民族的反抗。

    在镇压山区少数民族的过程中,英国人逐渐发现,这里的民众性情彪悍、桀骜不驯,就像一匹匹未被驯服的野马,只听从于原来的土司。

    这个发现仿佛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打开了一扇大门。

    1886年,殖民地官员在给英国政府印度事务大臣的信中写道:「掸族、克钦族和其他山区部落是在世袭头人的统治下生活,他们的权威足以维持他们的秩序。

    在那儿不需要对付分散的大众,而只需对付具有高度组织、以道德和行政管理的个人统治者。

    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些统治者的忠诚,我们将会尽可能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所有的征兆都表明这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人还将罂粟的种子带到了缅甸。

    缅北的掸邦、克钦邦,如同一片神秘的乐园,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生产地之一,这里的土壤似乎特别适合罂粟的生长。

    在当地势力发现了这个发财机会后,他们迅速扩大罂粟种植,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军队,「以军护毒,以毒养军」。

    这片***王国逐渐演变成「金三角」最大的制毒、贩毒地区,犹如一个无法破解的诅咒,使缅甸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十分古老,历史上,罗马帝国、埃及、波斯帝国以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都曾经实行过这种政策。

    英国是典型的海权强国,其基本地缘特征就是领土面积有限且远离大陆,经济和商业主要靠海洋通道将其不连贯的领土连接在一起。

    这使英国具有将欧亚大陆国家分裂为较小单位的固有倾向——因为国家越小,就越要依赖强国,国家越小也越容易被掌控。

    英国统治者明确提出「分而治之」政策是在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后,莫拉达巴德地方驻军司令官琼·柯克中校在一份文件里写道:「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和种族分裂,而不是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

    孟买总督爱尔芬斯顿非常赞赏这种观点,他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

    因此,英国「在每一个殖民地里进行分化,利用这一部分去反对另一部分。」

    这就是英国在其殖民地统治中惯用的「分而治之」政策,而这种统治方式也被推广到其他的英国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英帝国从其殖民地精心撤退之后出现的印巴分治问题、南非种族问题、新马问题、中东领土纠纷及族群冲突

    等问题,某种程度上与英国的殖民统治遗痕不无关系。

    大明有没有实力殖民这些地方,就当下肯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最多就是通过蛙跳的方式,在沿海建立一些据点,通过水师航线相互连接在一起。

    只是当下的通信条件限制,地理太远的地区,还是任命全权总督为好,统领一地的军政大权。

    而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