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郑和下西洋

    397-郑和下西洋 (第1/3页)

    朱棣的书房中,光线很是通透,阳光在地板上折射出一片亮光,落在朱棣的背后,仿佛给朱棣增添了几分威严。

    甄武狐疑的看了一眼朱棣。

    补充?

    这老丈人不会还想让他出海吧。

    “陛下,我…我这才刚回来,若是又要出门,玉英估计要不乐意的闹腾了,当然我说这个不是想推脱什么,您是懂我的,您让我做什么,咱从来没二话,哪怕玉英闹脾气,我耐心哄哄便是。”说到这里,甄武小心的试探道:“但我怕她不懂事的来折腾您,玉英的脾气您也晓得,往常啥事没有,可是一旦较起真来,绝对也够您受的,您看…要不…”

    “你他娘的想什么呢?”

    朱棣恨不得起身给甄武一脚:“就你水上的那点本事,比得上谁?还他娘的想出海,出去丢人现眼吗。”

    他作为一个帝王,量才而用是最基本的能力,甄武一个陆地上的万人敌,丢进海上算什么情况,一不下心淹死了,他还不得心疼死,而且甄武一旦有什么意外,对整个大明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噩耗。

    甄武咧嘴一笑,只要不让他出海,朱棣怎么说他都无所谓。

    “臭德行。”

    朱棣又骂了一声,这才解释道:“你之前不是和我说过许多关于下西洋的想法吗,我问的是你现下还有什么想法补充吗?”

    原来如此。

    甄武轻松下来后,摇了摇头。

    之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他早就和朱棣沟通过,他也已经把他自己的那些想法,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个干干净净,而且第一次出海重在考察和摸清路线,之后才会一步一步在航线上重要的位置处设置大明宣抚司,用强大的武力和财力,占据一个个点位,然后通过文化向外蚕食。

    更何况想必朱棣在郑和下西洋的事情,结合甄武的想法后,也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甚至说不准和多少能人商议过此事,早就计划的能多周全,就多周全了。

    所以甄武没必要担心什么,此刻也无需他再补充什么。

    只要一切顺利,这一次的郑和下西洋,势必会比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更大和更广。

    说起来南洋贸易,甄武不得不感叹,这还真的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多得不说,哪怕就单单走一趟占城,什么观音竹,象牙,珈蓝香之类的就能够让朱棣赚的盘满钵满,更何况郑和会行驶到更远的地方。

    天知道会搞回来多少种类和数量的宝物。

    若是甄武记得没错的话,历史上朱棣搞回来的胡椒,多得到朱瞻基时期都没用完,仓库里堆的都还是满满的。

    胡椒在这个年代和后世可不一样,妥妥的高级货,而且是能换真金白银的硬通货,朱棣后来给官员发的俸禄就是胡椒,可见胡椒在这个年代的流通性。

    不过也正因为朱棣搞回来太多的胡椒,导致胡椒价格慢慢的也在下降了不少,进一步让官员们的俸禄在经济作用下,再一次缩水。

    这说起来又可气又可笑。

    但普通百姓家却因此受益,家中对于胡椒的使用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能利万民,便是盛功一件。

    其实甄武通过这个事情,有考虑过让朱棣多搞回来一些粮食,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国内的粮食价格进一步打下来,这样简单来看,用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更多的粮食,百姓吃饱肚子的数量和概率也就多了。

    可是当甄武查阅过一些资料后,不得不放弃这种天真的想法。

    大明是以农为本的国度。

    若是粮食价格太便宜,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那些有些薄产的农户,他们赖以生存的产出变得更不值钱后,反而会进一步压制他们的生活空间。

    这是会出大乱子的。

    粮价必须得稳定在一个价格区间,不能高,也不能低。

    除非有另一个行业代替农业,成为大明经济的基本盘。

    商业不用指望,这东西太悬,而且往往不由人控制,说崩就崩,工业倒是可以考虑,但可惜的是大明现在的工业还太嫩,嫩到都不能说是工业,只能说是手工业,这种情况根本支撑不起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

    甄武想到这里,可惜的叹了口气,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明如今的手工业有些繁荣昌盛的样貌,出现了一批专事手工的小镇,有的专门生产瓷器,有的专门制作毛皮,有的专门制作药品,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