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此乃六十万无主之魂(二合一)

    第279章 此乃六十万无主之魂(二合一) (第1/3页)

    嗢末六番,或者是日后形成的吐蕃六谷部,名称来源是凉州城南边,六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所流经的山谷总称。

    这六条河流从祁连山上奔腾而下,为六谷部的地盘,带来了可供农牧业发展的充沛水源。

    河流的冲刷,又在这片多山谷的地区冲刷出了隐藏于山间的河谷平原。

    六条河从南到北依次为:古浪河所在的洪源谷部。

    黄洋河所在的黄羊部。

    杂木河所在的竹卢部。

    金塔河所在的阳妃谷部。

    西营河所在的赵家族部。

    东大河所在的宗哥族部。

    其中阳妃谷部的沉家, 西营河的赵家,东大河所在宗哥部中的汉人宗家族,就是当年河西陇右将士的后人形成的嗢末部落。

    当然,凉州以南的六谷部,是狭义上的六谷部,他们占据了这片水草丰美的地盘,又因为与凉州城隔得比较近,所以很多时候是以这六谷, 代替了所有的嗢末部落。

    完整的嗢末六番实际上还包括河湟谷地的嗢末部落,也就是陇右节度使所在的鄯、廓、河叁州。

    这一大片土地上聚居着超过六十万的嗢末各族,他们与最具代表性的六谷部一起,统称为吐蕃六谷部。

    日后的折逋游龙波,潘罗支,唃厮啰,都是崛起于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

    而在大六谷部中,除了实力强劲的阳妃谷沉家、西营河赵家和东大河宗家以外,还有章家族、马家族、刑家族、兰家族、王家族。

    以及吐蕃化比较严重的杜论、苏论、崔延等族。

    他们已经把自己家族的汉姓和吐蕃官职联系到一起了,因此除了血脉以外,恐怕已经彻底吐蕃化了。

    而同时,这也是张昭来到了这个时代才知道,张义潮上奏唐廷所说的嗢末系昔年陷于吐蕃的河西陇右将士子弟, 并不是乱说。

    因为我们不能按照后世的认知,只把这些汉姓的家族,认为是河西陇右将士的后裔。

    因为,彼时的大唐,可是一个世界帝国,这一点也不夸张。

    当年河西陇右的唐廷将士中,除了汉人以外,还有大量被称为退浑人的吐谷浑人,投靠唐廷的吐蕃人,羊同、羌人、党项人等。

    他们都是河西陇右将士的后裔,不然也不会顶着代表着吐蕃帝国仆从和奴隶的嗢末人这个称呼。

    真正雪域高原的吐蕃人,肯定是不会称自己为嗢末的。

    所以张义潮说嗢末皆是河西陇右将士陷没吐蕃之后形成的,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而他们认不认自己是唐人呢?实际上是认的。

    唐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吐蕃贵相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和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大战。

    论恐热引嗢末六部为从属,尚婢婢就传檄河湟谷地与六谷部,历数论恐热之罪。

    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

    也就是尚婢婢对六谷部说,你们本是唐人,如今吐蕃无主(势弱), 还不赶紧回归大唐,不要再为论恐热做狐兔一样的仆从爪牙了!

    檄文一出,六谷部中听从论恐热的部族, 逐渐就跑了个精光。

    当时论恐热与尚婢婢相持不分上下,这六谷部不是在心里自认为唐人的话,绝不会跑光的。

    那么这样看,论恐热与尚婢婢相继败亡后,嗢末六谷部似乎归唐已成定局。

    唐廷只需一纸诏书,稍加抚慰,嗢末六谷部几十万人去胡归唐,简直就是水到渠成啊!

    况且六谷部苦且善战,沦于吐蕃几十年还记得故国,唐廷任命其忠义之士为节度、刺史等,西北之地必定稳如泰山,甚至还可以征召善战者充实禁军。

    当年唐昭宗手中若是有一支六谷部为主的神策军,哪会被李克用和李茂贞连番侮辱。

    李茂贞那句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可是将昭宗的脸,按在地上踩踏的。

    那么李唐为什么没有将沦于吐蕃几十年的河西陇右将士子弟化胡归唐呢?

    这就是唐廷自安史之乱以来,君王多眼界浅薄,毫无帝王之气,以及被藩镇搞出的PTSD和凉州特殊的政治结构,综合作用之结果了。

    一直以来,凉州的政治局势是十分奇特的,这里人数最多的是嗢末人,但在政治和经济上,他们并没有多少的权力。

    政治上被凉州汉人掌握,经济则掌控于吐蕃化的粟特人手中。

    历史上归义军赶走吐蕃人之后,事实上掌握了凉州城,但唐廷鉴于藩镇之祸,生恐长安以西出现一个庞大的河西陇右节镇,是以处处刁难。

    虽然从后世来看,这是唐廷辜负了归义军的一片赤诚,但在这时代来说,唐廷的做法无可厚非。

    就算张义潮是个大忠臣,对国家忠诚无二,但张淮深呢?张淮鼎呢?以及其他归义军实权人物呢?

    被藩镇割据之祸整的奄奄一息的唐廷,实在承受不起河西陇右出现一个大号藩镇了。

    于是除了从天平军节度使的地盘上,调两千五百郓州军到凉州以外,唐廷还大力支持凉州周围的嗢末人来给归义军捣乱。

    但可惜他们只知道嗢末是凉州的地头蛇,还骁悍有勇力,完全就没想过,这是一支渴望朝廷抚慰,内心敏感又不知该归何处的族群啊!

    这些唐廷派来的官员和天平军士卒,根本没把嗢末人当成自己人,一直以杂胡、吐蕃奴部视之。

    有事用得着就撺掇他们跟归义军捣乱,甚至发动叛乱,没事就呼来喝去。

    赶走归义军以后,唐廷凉州官员更是把六谷部不当回事,他们忙着侵占归义军退去后,空出来的凉州左近几十万亩的良田和牧场,甚至当面称嗢末人为吐蕃奴。

    而没得到丝毫抚慰,又狗屁好处没捞到的嗢末部,自此开始自我放飞。

    本来他们沦于吐蕃几十年,对唐廷就只存着最后一丝希望。

    现在唐廷不招抚,他们既不是吐蕃人也不是唐人,一时间竟然没了归属感。

    自此嗢末各部开始急剧合流,互相抱团,他们不再希望效忠唐廷,甚至开始不把自己视为唐人。

    放飞后的嗢末各部袭杀朝廷官员,抢劫过往行商甚至归义军和甘州等地去往朝廷的贡使,切断朝廷和凉州联系,越来越成为凉州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种情况,咸通十一年,身在长安的张义潮上书唐懿宗。

    ‘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国家弃掷不收,变成部落。昨方解辫,只得抚柔,岂可摈狐兔稻梁,使为豺狼荆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