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平安时代的贼配军

    第838章 平安时代的贼配军 (第3/3页)

言大豪杰。

    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的独立自主发展,不是说慕容信长就完全改变了性格,而是他身上身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和来自血脉与宗教的骄傲,开始逐渐增强。

    开玩笑,一个小号的李二凤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有了神性之后,他与离开凡人的这个范畴,就只差一线了。

    所以在慕容信长眼中,倭国的佛门唯一的出路,就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通过投靠与臣服获得在他准许的范围中内,攫取权力的机会。

    而不是拿着一张名单,在这里跟他讨价还价。

    “大师以为吾慕容信长是三岁孩童?连平城京都要归你们所有,若是这样,某何必跨海出动大军,不如就在这朝鲜,治理这两千里江山算了。”

    王朴有些担心的看着慕容信长,他很怕慕容信长勃然大怒,将倭国僧人驱赶而走或者处死。

    作为慕容信长身边最心腹的谋士,王朴是少数能清楚感受到慕容信长变化的人。

    不过,听到慕容信长这么说,王朴在心里长长的舒了口气。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不断来回拉扯的事,只要没第一步就把路堵死,那就有的谈。

    平通和尚看着勃然大怒的慕容信长,心里跟王朴是一样的想法,平城京也就是奈良,他们确实很想要。

    因为平城京代表了倭国佛门最怀念的一段时光,那时候的他们甚至能超脱于公卿之上,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政。

    可惜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号称寺庙满城的平城京,就失去了政治地位,而佛门也相应失去了影响朝政的能力。

    “朝鲜是两千里江山,但我日出之国,乃是五千里江山,王者,岂会嫌弃土地太多?

    且若是无我,菩萨要统治这五千里江山,不说痴人说梦,也是几无可能。可要是有了我们的支持,只需一二万兵就能一统日出之国。

    贫僧等只要一半,这还多吗?”

    慕容信长心里一动,他突然意识他,对面的和尚,当然也可以说整个倭国的和尚们,或许接触过六法宗,判断出慕容信长肯定是有意染指倭国,但并不知道他准备明年就出兵征讨。

    同时,倭人也根本没意识到大周兵将到底有多凶猛,所以这些和尚才想来前期接洽一下,刺激下慕容信长,他们只是想借势,把慕容信长当成一个帮手。

    所以,面对帮手,和尚们只要求将寺庙庄园化,和尚贵族化,然后得到一半领土作为佛国,在他们看来,自己这方,已经是极大的让步了。

    于是,慕容信长立刻转变了态度,他仿佛认真思考了片刻,然后又快速摇了摇头。

    “平通大师,出家人不可妄语,尔等倭国佛门衰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若是只需吾出一两万兵就能成事,尔何须给出三十三国领土给吾?

    将六法宗传播到倭国的兴趣,吾有那么一点,但还需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慕容信长这话的意思,是已经看出对面的和尚只是一个前来探路的小卒子了,甚至都未必是东大寺来的,但即使如此,他仍然表露出了愿意谈一谈的意思。

    果然,平通和尚听到慕容信长的话,用流利的唐音说道:“菩萨慧眼识真,小僧回去之后,必然就会有真正的大德,再来与菩萨畅谈。

    小僧只能说,倭国武士也与我们这些佛陀信徒一样饱受公卿的压迫。”

    。。。。

    夜已深,三名倭国僧人在慕容信长安排的六法宗僧侣带领下,前往附近的寺庙休憩,慕容信长则跟王朴、王景、高松等人还在商议。

    王朴不愧是战略大师,在极为有限的信息下,理出了一条较为可信的线索。

    “倭国僧人比起昔日肯定是利益大受损害,但如今已过了上百年,他们也不是失去了一切,早已习惯了目前的地位,因此起来闹事的可能性,并不高。

    但是倭国的武人,那可真谓饱受打压。

    自从昔年大朝白江口一战,使得倭人上下看清他们所倚仗的武力,在中原天朝面前毫无用处之后,倭国的武备就开始江河日下。

    因为倭王发现,派遣遣唐使到大唐,紧密打探大唐消息,一旦有事不用其他人,就是这些遣唐使,就能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大唐怒火的能力。

    同时倭国国内则自我封闭做出乖巧的样子,好似一只不但不咬人还挺亲近人的幼狼。

    以恭顺和乖巧为掩护,尽量不出现在大唐军队的视线之中。

    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此后大唐上下,都没有将倭国当做一个有威胁的对象过,跟别提出兵。

    但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武人的地位,开始急速下滑。

    臣以为,这些人不一定是僧人,因为倭国的武士和僧兵是有区别的。

    僧兵有钱有地位,武士则什么都没有,是以后者闹事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甚至他们都不是从平城京来的,而是就在咱们对面的西海道肥前国,或者山阴道的长门和石见两国的武士。”

    倭国的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郡国,跟府差不多,道则相当于省。

    西海道就是九州岛所在,山阴道则是本州岛靠近大陆的这一面。

    慕容信长来回走动了两步,随后说道:“文伯说的有理,畿内地区的僧人地位较高,且彼此争斗激烈未有统属,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来和咱们接洽,且还赤裸裸的表示投靠。

    确实更大的可能,是西海道和山阴道西边饱受压迫的西国武士中的野心家,才会有这么样的动力。”

    高松把手一拱,“既然如此,大王就更加要接纳他们,收服他们,畿内之人是得了好处的,不管是武士还是僧人,都不可信。

    但是穷苦的西国武士还是可以招揽的,虽然他们无甚勇力,但用来收集倭国情报,是极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