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动作(1)

    第三章 大动作(1) (第2/3页)

春,这一建虏细作,李永芳之婿,可是赢的不少政治优势。

    “陛下,此案必须严查下去。”

    毕自严收敛心神,拱手作揖道:“然此案又牵扯众多,仅靠李枢辅赶赴宣府镇,臣觉得还不够。

    国朝这边,应从都察院、刑部、大理寺选派大臣,赶赴……”

    “毕卿,由李卿全权负责此案,朕很放心。”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宣府镇的通敌案,朕相信李卿能处理好,朕此次召毕卿过来,是有别的事情要商讨。”

    总的来说毕自严是可靠的,是务实的,虽说是东林党的一员,但也是财政方面的能臣,在没有谋成新政前,崇祯皇帝要重用毕自严。

    毕竟大明赋税制度太繁琐,想一步就跨过去,搞新政的赋税制度,只怕大明治下全都乱套了。

    此次将毕自严叫过来,崇祯皇帝的想法很明确,就是想重开榷场一事,毕竟这次是要坚决除掉八大晋商,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谁都难保时间一长,不会再出现新的八大晋商。

    堵不如疏!

    “毕卿啊,宣府镇通敌案出现后,朕就在心里想,当初国朝关闭榷场,想以此锁死建虏八旗,这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神情凝重道:“这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纵使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只怕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铤而走险,去做这一本万利的事情。

    今天倒下一个八大贼,谁又能真的确保,明天不会再兴起一个八大贼?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国朝为何要关闭榷场?这不与先前关闭榷场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吗?”

    天子想重开北疆榷场?

    可真的选择重开,那又该怎样避免类似通敌案的情况?

    毕自严神情凝重,心里却思索起来,当前大明在辽东那边,整体优势很弱,建虏八旗之势已起。

    若是真的恢复北疆榷场,那时间一长的话,岂不愈发对建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