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津,大明的特区(2)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天津,大明的特区(2) (第1/3页)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纷争。

    像天津撤卫设府以来,虽说没表明过新政之名,却一直在做新政之实,这也让天津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

    对待这一特定现象,崇祯皇帝很早就预料到了。

    毕竟当前的大明,一只脚迈进封建王朝后期崩坏的漩涡,这是一个矛盾激化、阶层尖锐、土地兼并严重的漩涡,算是很难逆转的境遇。

    可崇祯皇帝不想叫江山倾覆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推动改变。

    相较于轰轰烈烈的新政维新,力求闹得沸沸扬扬,叫天下都知晓这一政治主张,崇祯皇帝选择的却是另一条路。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一点点推动大明上下的改变,待到某一临界点时,再选择轰轰烈烈的变革!

    这个所谓的临界点,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就是当大明北方诸省治下,不受频生灾情的影响,让不断涌现的破产群体,可以到各处所筹规模化工坊做工,而所产的这些商品,能通过海贸倾销出去,整个大明北方的秩序稳定,而南方诸省却出现动乱时,围绕大明轰轰烈烈的变革,就能真正意义上的亮明了。

    南北之争,在大明就从没消散过。

    「此次会见欧罗巴各国的海商代表,你要多看,多听,不要发表意见。」

    陈延生撩了撩袍袖,面露笑意,看向卢象晋说道:「等你见识到这些人的嘴脸,就能更清楚天津所处的境遇是怎样的,到时你也就知道如何在自己所辖职权内,为天津的整体发展,究竟要做出那些努力了。」

    「喏!」

    卢象晋起身作揖道。

    和陈延生聊了很多,卢象晋本想要离开,却被陈延生留下,让他跟着见见欧罗巴各国海商代表。

    作为大明治下,唯一得到天子支持,坚持对外开海的地域,且做出很多惠商政策,这让天津聚拢很多海外势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