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兴工商,壮国运

    第三百一十八章 兴工商,壮国运 (第2/3页)

、整修水利等事,逐步增加相应的规模。

    那各地的工坊将会增多,特别是民间群体涉足的,也呈现不断增多趋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朕觉得在国朝要特设一个新衙署,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好相应的事宜,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韩爌皱眉说道:「陛下,倘若朝廷真这样做,那岂不是和重农抑商的国本,就背道而驰了?

    倘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那必然会影响到田赋,到时人人都想着参与工商业,不再种植田亩的话,那……」

    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那依着韩卿之意,朕应该下达旨意,让大明治下的所有工坊,包括各地的产业,全都关停才好吗?

    重农抑商的国本,当前在大明各地真的落实了?

    就江南诸省所形成的产业,还少吗?….

    现在大明北方诸省,频繁经受灾害侵袭,如果不进行改变和调整,那破产的灾民和流民群体,就看着他们饿死?」

    韩爌:「……」

    崇祯皇帝一再强调江南怎样,江南怎样,就是在表明一个态度,朝廷的意志,不会受某些群体的胁迫,就做出相应改变的。

    现阶段的大明,明显就是北方虚弱,南方过剩,当初崇祯皇帝在天津开海通商,就是想通过政策,来拉动官方海贸的层次。

    通过这种限制性的政策,让江南诸省的各项资源,在江南没有树立官方开海前,通过海贸,通过大运河,有序的向北方诸省流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崇祯皇帝能在北方诸省,推动规模化工坊的建设,那处境会和美利坚初期很像

    ,北方工业,南方农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化南北之争。

    不过这恰恰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毕竟从大明开创之初,江南诸省的富庶就远超北方诸省,南北之争,在大明隐秘战线存在很久了。

    「陛下英明。」

    毕自严作揖行礼道:「如果朝廷能特设新的衙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