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召衍圣公进京

    第四十二章 召衍圣公进京 (第1/3页)

    出身与特权往往就是伴生关系,看似在大明不讲究所谓出身,然而处处透露出的残酷现实,却无不彰显出不公平。

    北地风波不断。

    南疆纸醉金迷。

    一处处对立的现状,无时无刻不是在陈述时下的大明,依旧是矛盾很多,隐患很多,危机很多的残酷。

    乾清宫。

    “倘若在辽南诸卫,建虏八旗与辽东义军,要爆发一场大规模冲突。”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被传召的众内阁大臣、众军机大臣,神情平静道:“那么这一战,必然会影响到辽东今后的格局,要么建虏八旗遭受重创,要么辽东义军遭受重创,相较于前者,朕更担心后者的出现。

    一旦黄台吉所领的建虏八旗,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过去对我大明有利的局势,就会逐步发生倾斜,使得我大明要正面对峙建虏八旗。

    而现阶段在辽西治下,过去既定的辽东军改在稳步推进,即便辽东督师府审时度势下,可能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不过朕并不希望辽南的战局走势,影响到国朝对辽东军改的既定决策。”

    徐光启、温体仁、杨文岳、丁启睿等一众内阁大臣、军机大臣,听闻天子所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辽东这个地方,从万历朝后期开始,就逐步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朝引起的关注也是持续增强的。

    从萨尔浒之战惨败开始,此后经历的一系列战败,叫大明在辽地不断损兵折将,不断丢失疆域。

    这也使得大明为确保辽东安稳,不会受此威胁到社稷安危,就不断地向辽地倾斜各种资源,调拨海量的钱粮,试图以此遏制住猖獗的建虏八旗,好让大明在辽东能站稳脚跟。

    可惜事与愿违。

    不只是什么因素导致的,从天启元年开始,大明对辽地关注的越多,调拨的粮饷越多,可败绩却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使得大明的元气持续不断的被消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