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用什么发军饷?

    第342章,用什么发军饷? (第2/3页)

    陈浩记得缅甸一八八六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英国人在缅甸设立银行,但只是分行,总行在印度。

    英属银行通过贷款等形式发行货币,称谓与印度“卢比”相同。

    他完全可以找到缅甸的卢比,印刷一批跟本地人交易。

    只是转念一想,这东西日本人控制的区域不认。日军入侵缅甸以后,废止英属银行,发行新货币。

    就好比华北日统区的伪钞一样,用钞票贬值的方式,掠夺本地的财产资源。

    几年后,日本战败退出,英国再次侵入,又废止了日本发行的货币,重新启用“卢比”。

    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缅甸货币就这样在一个漫长时间段任凭蹂躏。

    还有一点,缅甸卢比的印刷制造手段,仍然被英国人掌握。

    以英国老的大缺大德,他们是真能印刷出一大批来,跑到缅甸市场上扫物资,制造通过膨胀。

    所以印刷缅甸卢比,顶多也是一时之计,以后肯定是要取代的。

    “从远征军改编来的那一批人,在国内领军饷是法币,法币的贬值你们也知道,怕是对纸币还存有戒心。”

    陈浩把自己代入到普通将士的身份中琢磨了一下,提议说:“你们两个觉得,咱造一批银元发军饷如何?”

    “也好,在法币贬值的时候,银元相对保值,购买力跌的不多,人们还是很愿意持有的。”

    张明月十分赞同,他老爹当初捞钱就很愿意兑换成银元,黄金,存放在地窖里,说能保家族一世富贵。

    只是他们搞事把日本人往死里得罪,老爹只能跑路到关里。

    关里的战争结束了,要是没能跑到国外,也是没啥富贵了。

    张明月有心想回去见见老爹,可老公当前要做大事,只能暂且藏在心里等以后再说。

    一个电话安排下去,便有人马不停蹄的寻找。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一家铸造厂,铸造厂原来铸造过一批银元,不过是假的。

    开模以后批量冲压伪造的,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市场上所谓的古董银元,九成以上是他们生产出来的。

    工厂的负责人,看到陈浩携两女从豪车上下来,七八个保镖簇拥着,明白是真正的阔老。

    虽然不知道阔老怎么会对银元造假感兴趣,这买卖真不大。

    但还是很热情的详细介绍,保证制造出来的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陈浩从抬上来的筐里拿起一枚民国三年的袁大头,稍加辨认后被摇了摇头。

    “颜色白灰带青色,无光泽,声音尖短,太假了。”

    被一语道破了假货的缺憾,厂长感到十分吃惊,这是内行人啊!

    那么有钱的阔老,还下辛苦研究这个?

    陈浩澹澹的说道:“我要你按照民国的造法,克重二十六点八,白银和铜的比例也照搬,我要一百万枚,有问题吗?”

    厂长微微愣住了,一百万为一比一真实的银元,有钱人都这么阔气的吗?

    “问你呢!”陈浩微微皱眉。

    回过神的厂长连忙赔笑:“没问题,当然没问题,只不过以前还没这样造法,我得重新核算一下价格。”

    “我来了,就有了。”陈浩澹澹道:“报价,生产制造需要的时间,你只有一次机会,不行就找别人。”

    厂长顿时熄了开个好价的想法,连忙应承下来找会计核算成本。

    张明月查了些资料,用几枚银元给几乎没怎么用过的凌织羽介绍银元的来历。

    银元又称大洋,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海禁大开,对外贸易日增,外国银元相继输入清朝。

    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国银元有几十种之多。

    由于洋银计枚核值,标准统一,使用时不必称量,因此民间乐于接受。

    成为清朝自铸银元的催生剂。

    道光、咸丰年间,从与外商贸易频繁的沿海城市兴起,各地先后彷铸洋银。

    在这种情景下,为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清政府被迫开始筹划铸行本国银元。

    所以银元又叫大洋,采用的是银八九铜,也就是89%的银和11%的铜。

    清朝各个版本的货币大概重为七钱二分,换算成现在的通用单位为2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