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第七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第1/3页)

    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12岁至18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型期”。

    在这个黄金期,孩子不仅要完成从童年到成年人的成长过程,还要完成个性和生理的成熟与定型,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飞跃。

    这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绝对耽误不得,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这一阶段的成长都特别重视。而让我们担心的是,在这一阶段,躁动的情感、肤浅的判断、感性的思想、直觉式思维,都让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格外让人揪心和害怕。

    他们良莠不分,情绪冲动,好高骛远,敢想敢干,他们丝毫不太在意父母的说教,不理睬所谓的别人经验,甚至不太迷信书本,不愿意束缚,不计较后果。

    正确地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对问题少年的帮扶和矫治有着特殊意义。目前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听到一部分家长在抱怨,“我的孩子心理上是不是有问题啊?”、“这孩子怎么这样不近人情呢!”、“这孩子怎么这样叛逆啊!”实际上,这正是我们的家长对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一种担忧。某市在当地的一项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青少年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的约占18.3%,其中厌学、自卑等行为障碍现象较为集中。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过分依赖家长、缺少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担心长大以后很难成为有用之才,有的家长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社会需要产生怀疑。有专家指出,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留守少年、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理上的变化等,都是导致孩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1)能对“自我”作出适当评价。心理学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称之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人,一是能在相互对比和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校正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我能力、品质作出适度的评价,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又不过低地估计自己。二是有一定的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三是有一定的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四是有一定的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五是有较高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2)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当主要依据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来判定,适应是指机体同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如果某个人缺乏适应能力,就不能自觉能动地去认识和改造环境,不能保持人与环境的平衡、协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