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第七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第2/3页)

。时常产生不满思想情绪而陷入内心矛盾,并因此产生焦虑不安或对抗心理,这就属于不适应。如有的人遇到一点点不幸或困难,就感到不得了;稍有一点挫折,就无法容忍;对不可笑的事情捧腹大笑;对不可悲的事情悲痛欲绝;对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就以为是攻击和侮辱他而暴跳如雷等等。而心理健康的人,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处变不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3)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与人为善,能容纳别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关心别人的痛苦、欢乐、兴趣和爱好;真心相待,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知心的同志和朋友。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4)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依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它包括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能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正确的认识,且有高度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孜孜以求,永不满足;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气质、能力、性格等人格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均能获得平衡健全的发展。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积极热情,认真负责,不怕困难,脚踏实地,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心理活动上表现出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绪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时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6)能自觉控制和调整情绪。情绪有积极情绪(如高兴、愉快、惬意、满意、激愤、有趣、欣慰等)和消极情绪(如悲观、失意、苦闷、悲痛、担忧、恐惧、愤怒、伤心、绝望等)之分,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的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消极情绪则降低活动的水平,不利于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他的情绪是愉快和乐观的,这种乐观、愉快的情绪,是以对生活、工作和事业的正确态度为基础的。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不良情绪,但能主动自我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成为良好心境的主人。

    少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