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翁婿交锋

    第二百四十三章 翁婿交锋 (第1/3页)

    “卿家但说无妨。”

    “微臣提议副使由祁王和高求担任。”

    听到耿南仲的副使人选,赵桓立时皱起眉头。

    对于祁王赵模,赵桓自然能够理解派其出使的原因,谁让他这个十一弟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呢?

    那就是茂德帝姬赵福金的同母弟,也就是说此人乃是穆栩再正经不过的小舅子。

    想来穆栩即便对朝廷有再多不满,但不看僧面看佛面,有赵模在其中调和,说不得能让其作出让步。

    但对高求这个人选,赵桓就有些想不通了。

    其实前番清洗赵佶旧臣时,赵桓也曾想过,是否要将高求计算在内,但最后他考虑到,高求不曾追随赵佶前往镇江,反而是最早一批归来的南逃大臣。

    再者,高求之后的表现,也比较识趣,回京后就主动辞去了太尉一职不说,还每日深居简出。

    所以,赵桓在思量再三后,最终饶过了他。

    可以这样说,高求能够逃过一劫,童贯可谓居功至伟,若不是这厮当初捣鬼,高求早屁颠屁颠随赵佶跑路了。

    此事正应了《道德经》中的老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言归正传,耿南仲一见赵桓表情,便明白他的疑惑所在,遂解释道,“官家,臣提议派遣高求出使,是考虑到他乃是上皇昔日近臣,官家若有话要带给上皇,便可由其代为转达。”

    赵桓想了想,到底还是被耿南仲说服,当日就将赵模、高求召来,对二人一番软硬兼施后,命他们和吴敏秘密出京,往燕京去了。

    ……

    视线再转到石秀一行,且说那日石秀带着赵佶父子逃出东京后,便与赵楷家卷汇合,第一时间乘船离开汴河渡口,随后改道黄河,准备从海路返回北方。

    路上,在得知要去燕京后,赵佶当即就表达了反对之意。

    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皇帝,即使再不称职,但论起政治眼光,赵佶可比儿子赵桓强出了几倍。

    赵楷看不出前往燕京的风险,赵佶又岂能看不出来?

    在赵佶的心里,他与赵桓之间的问题,只是内部矛盾,不管谁胜谁负,最后都不会危害他们赵家的江山。

    可如果任由穆栩掺合进来则不然,这位便宜女婿势力不小,说不得会让这江山改了姓。

    远的不说,隋文帝杨坚不就是以周宣帝岳父的身份,通过一系列手段,最终迫使外孙周静帝禅位,篡夺了北周的江山社稷吗?

    当日之事与今日何其相似,无非是彼此身份对调了一番罢了。

    有这前车之鉴不远,赵佶当然不愿行羊入虎口之事,他先以要往西京召集旧部为借口,试图说服石秀改道。

    在被石秀用当今怕是早有防备为由婉拒后,赵佶尤不死心,又开始在言语中各种暗示石秀,许诺只要其愿意更换门庭,待他重登帝位后,一定不吝厚赏云云。

    石秀那是什么人,这可是诨号拼命三郎的狠人,哪里会被赵佶轻易忽悠?

    他先是对赵佶的招揽,进行了严词拒绝,接着见其有些不依不饶后,便于某日故意抓了一伙水盗,当着赵佶的面,将那些人拧断脖子,再沉了河底。

    如此杀鸡儆猴一番,赵佶这位出了名的怂人,当下就偃旗息鼓,不敢再触石秀霉头,其后便老实的呆在船内。

    他们这一行人,从五月二十三夜里离开东京,在六月初换乘海船,到了六月初九这日清晨抵达直沽口,然后再弃舟行路,于六月初十这日总算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燕京。

    早在前一日得到通报的穆栩,为了将赵佶的消息扩散出去,遂大张旗鼓的召集了手下一众文武,燕京当地名流士绅,在城门口对赵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期间热闹自不必说。

    当日接风洗尘宴上,赵佶面上笑意吟吟,可心下却愈发忧虑,尤其是一想到来燕京途中的见闻,就让他不寒而栗。

    有些东西毕竟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往日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