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三个阶段

    第八百章 三个阶段 (第1/3页)

    如果将共享经济在国内本土化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来看的话,那这第一个阶段,或许就是从打车软件开始的。

    彼时的打车软件,还是以在海外市场上风生水起的uber为尊,直到进入了国内市场之后,为了能够更好实现本土化策略,才将名字改为“优步”。

    而在最开始进入国内市场之际,优步几乎延续着自己在海外市场上的统治力,以极快速度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占领。

    不到2年时光就已经将服务范围辐射到了全国六十余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更是覆盖了超过70个国家和400多座城市。

    这份惊人的成绩可谓是举世无双,放眼整个互联网打车领域可谓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只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优步几乎就像其他国际互联网巨头一般,只注重于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转而并不在意所谓一城一池的得失。

    因此,正如其他国际互联网巨头在国内的剧本一般如出一辙,诸如亚马逊、雅虎遇上了阿里,谷歌遇上了百度……

    终究是强龙难压地头蛇,在国内这一亩三分地上,还是国人更了解国人的需求。

    优步虽然是后来者,但是同样是难逃重蹈覆辙的结果,尽管在本土化战略上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最终还是在与滴滴打车的激烈交锋之中败下阵来。

    事实证明,外来的和尚也不见得就好念经。

    最终,共享经济在国内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滴滴打车的胜出落下帷幕,并且还将优步国内的业务一一收编合并,市值更是一举暴增到了350亿美刀的高度。

    而随着共享单车的火爆,共享经济的第二阶段随之拉开帷幕……

    从中不难看出,共享经济的本土化发展,兴许可以简单粗暴的从:模彷—创新—超越这样的角度来看。

    事实上,不光是互联网行业,与国际接轨的绝大多数行业似乎都遵循着这个阶段,只不过有的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个别佼佼者能够达到第二个阶段……

    而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无疑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如果说共享经济的阶段性发展,打车软件是处于第一个阶段,那共享单车应该算是已经摸到了第二阶段的门槛。

    而这也让一些想要在共享经济这一方向上创业的创业者得到了不少启发,并且顺着这个方向开始了各种尝试。

    此前,曾效力于优步的蔡光远,在优步败下阵来之后,虽然离开了优步,但是却始终觉得共享经济在国内的未来不止于此。

    然而还没等蔡光远稍作沉淀,仅仅时隔一年时间,共享单车的异军突起就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种花速度”!

    对于这种速度,蔡光远自然不会陌生,在他看来,真正导致优步本土化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对这种速度的不适应。

    要知道,优步成立六年时间,立足于全球市场才堪堪完成了10亿订单的成就,而这份成绩在海外市场已经属于“首屈一指”的高度。

    但是滴滴打车呢?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超过了优步六年时间的积累,在2015年累计的订单总量更是高达14.3亿之多。

    不光用了更短的时间,甚至连所用资金都不到对手的四分之一!

    不知道应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呢,还是时事造就英雄呢?

    也正是这种不成正比的发展速度,才导致了优步为了不被滴滴所钳制,转而选择了弃车保帅,转头继续专注开拓自己的海外市场。

    从优步的失败之上,蔡光远无疑学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兵贵神速”,如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趋势,哪怕是优步这样在海外市场上的巨头,也必然会败下阵来。

    而眼睁睁看着共享单车异军突起,原本就有志于在共享经济上继续开疆拓土的蔡光远,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了自己错过了什么。

    因此,当共享充电宝行业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之后,蔡光远这一次不再犹豫,第一时间就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

    虽然没能赶上共享单车的风口,但是从优步出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蔡光远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