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魏潮流的最前沿

    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魏潮流的最前沿 (第1/3页)

    程灵仔细检查了这个轧棉机。

    轧棉机的总体构造其实并不复杂,难处在于这个东西以前没有人做过,没个参照,因此容易走弯路。

    程灵摇了摇轧棉机上方的转轴,说道:“二郎,你来瞧瞧,这个手柄的曲度,是不是还能再高一些?”

    边二郎是边柏松的小儿子,边柏松是造船大师,他的两个儿子里,边大郎跟着他在船上干活,虽然相对平庸些,但胜在踏实。

    小儿子边二郎天生喜好木工,对于造船并不似边柏松那般痴迷,但在精细的木工活上头,他却有一种天性的敏锐。

    程灵最近要造的这些东西,边柏松虽然负责总揽,但在执行过程中,除了他的几个木工徒弟负责打下手,反而是边二郎出力最多。

    边二郎一边听程灵的建议,一边拿个本子在旁边写写画画。

    他用的是自制的炭笔,本子则由相对粗硬的毛边纸装订而成,下方带着一块打磨光润的薄木板,特别方便随写随记。

    这种便携的随笔本子也是程灵最先提出的,她做主簿以后就要求工坊里的部曲做了这种随笔本出来,此后她就常常拿这种本子做速记。

    因其方便易用,不多久,她身边的人就都开始学她用起了这种本子和炭笔。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风气甚至从程氏部曲间传到了府衙,凡是需要速记的人,都爱下了那种速记方式,就连蔺小儒,现在也偶尔是随身一个速记本。

    没木板做垫子,那是比古之名士倚马万言方便得少?

    二郎带来的改变还是止那些,除了像速记本那种方便办公的大手段,还没表格的运用与整理。

    尤其是表格,那个东西是一度让府君骆平和府衙众官吏都觉得惊艳的好物。

    在去年,看到夏枝递下的第一篇表格式统计单时,骆平就惊奇地说过:“此物若能通达全国,使下上奏报俱能统一浑浊,尚书台的诸位老小人怕是是要小贺八日?”

    说完,我自己就先笑了八声。

    府衙都用下了表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