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猢狲王

    第七章 猢狲王 (第2/3页)

第一个将蒸馏器用于酿酒的人。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表明,当时的方士炼丹已经用上了蒸馏器,蒸馏水银。

    这就尴尬了。

    还有一个更尴尬的事,柴令武原先以为这世界没卫生纸,得用厕筹刮,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东晋的范宁(公元339至401年),在浙江做官时,发出教令说:“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于是“土纸秽用”。

    稻杆、麦桔造的纸,质量不过关,不能用于书写,当然只能用来除秽。

    也因为纸质不行,揩腚抠破纸的尴尬事免不了。

    看,多少知识得更新、得详查,早先潜意识里的“常识”有可能就不是常识,是错误的知识。

    趁着今年粮价跌到谷底,柴令武再次狠狠囤积了一批蜀黍、石炭。

    为了蜀黍,要精修粮仓。

    修了粮仓,作坊势必要好好建造,不能再是从前那将就的简陋模样。

    修了作坊,坪子是不是重新铺垫一下?危房是否改造一下?道路是否拓宽一下?

    石炭也要另辟地方存放,还得时不时洒水降温。

    石炭的储存,时间长了,容易因内部积蓄过高的温度而自燃。

    原来,花钱这事儿,一旦开了头,就不容易停下去。

    好在相对收入而言,都是小事。

    柴跃带着庄民干得热火朝天,柴令武在自己宽敞的公房里,当猢狲王。

    猢狲王并非是个贬义词,只是一些蒙学先生的自嘲之词。

    “庄主,一年为什么有四季?”

    “庄主,今天有肉吃吗?”

    “庄主,河面还没有上冻,我们钓鱼好不好?”

    柴跃的大孙子,八岁的柴蛋带着十余名顽童,围着柴令武转悠,一个个活脱脱是《十万个为什么》。

    小孩子心里才没那么多的弯弯绕绕,什么阶级,不懂。

    反正庄主一向护着他们,给肉吃,偶尔踢一脚也不痛。

    事实上,柴令武也才十六呀。

    不过,柴蛋他们闹腾了一点。

    外头风有点大,把这些小捣蛋赶出去,容易着凉生病的。

    好在柴令武也有安排,每人一个小桌子、草墩、沙盘、树枝,柴令武在墙上钉钉子、拉线、套夹子,一张张纸写着大字,教小屁孩识字。

    总而言之,无聊么,总得给他们找点事做。

    耗费一点积分兑换得《三字经》,修改之后去掉唐朝以后及的内容,奉上拍马屁的“我大唐,福绵长。后世史,来者续。”为历史部分的结束语,就是一本简陋的启蒙教材。

    至少,《三字经》比起《千字文》更朗朗上口,字形更好记,更适合开蒙。

    “人之初,性本善……”

    与后世某些有书读却不想读的孩子不同,这些熊孩子不会哭着喊着“不要读书”,就是最闹腾的柴蛋都乖乖坐着,学起写字。

    倒不是柴令武负担不起他们习字的纸笔,只是想等他们有一点基础了再上笔墨。

    毕竟,书写用纸的价钱是真贵,经不起熊孩子开始就造,即便是后世80年代,好多人练书法都是用报纸练习的。

    再没见识的孩子也知道,这个时代,读书人真的了不起。

    而柴蛋他们,原本是不可能读书的。

    不是说天子脚下,庄户子弟就能读得起书、请得起先生。

    很多权贵的实食邑里,并没有延请先生来开蒙,更不要说如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