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监察风

    第三十六章 监察风 (第2/3页)

口解释。

    三省六部九卿,人家为什么就单单只盯上了民部?

    民部有四司,为什么就只有金部司成了人家磨刀霍霍的猪羊?

    家族放纵脑瘫儿童去谋夺人家柴令武的酒坊,就不想想,有那么好巧取豪夺的话,轮得到他吗?

    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看看人家柴家庄多狠,宁可付之一炬,也绝不便宜外人。

    现在,被人柴令武反戈一击,斩落了家族的盐业,在求助无门的状况下,生生被所有同行瓜分了原先的盐业市场。

    而柴令武手把手教出来的察院,集火王家的官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偏偏这事你还只能哑巴吃黄连,连冤都没地方诉。

    就是告到皇帝面前也没用,察院就是查人的,凭什么不能查你?

    即便王泉只是庸庸碌碌的官员,五年下来,累积的差错、贪墨的总数,也够他丢了头顶的进贤冠了,没进大理寺就得谢天谢地。

    王泉心头尽悲,只是无处话凄凉。

    这年头就是这样,你享受了世家给的好处,世家带来的祸患,你也得顶着。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其实,枊范他们做事也挺有分寸的,总共也才对太原王家的人出手两次,可每次都针对的是要害位置的人员,让太原王家叫苦不迭。

    虽然落马的官员职位并不算顶尖,可卡在关键位置上,撰写文书时笔尖偏上那么一点儿,家族就吃得饱饱的啊!

    但是,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

    最坏的消息是,柴令武玩出一套新的记账规则,能让人清晰地掌握账务动向,偏偏自家与他的关系堪称恶劣,不能去学习,出钱都没用。

    大家都不会,那无所谓;

    大家都会,就你家不会,别人不欺负你,欺负谁去?

    太原王家在食盐行业的惨痛教训,就已经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祸端虽然是王敬直闯下的,但祸根却是王珪种下。

    不是为了倭国遣唐使那点好处,王珪如何会招惹到柴令武,王敬直又如何会前赴后继?

    太原王家的主脉却忘了,王敬直的妄为,背后却是他们的默许。

    他们何尝不是希望王敬直这个憨憨火中取栗,然后家族好顺理成章地夺过去?

    人人都为失去了酿酒优势的柴家庄感到可惜,觉得他们要沉沦了,却不知道柴家庄制作的曲辕犁已经卖疯了。

    犁短了许多,省力,转弯灵活,一架直辕犁需要两头牛才拖得过来,一架曲辕犁,只需要一头牛就能拉动了,吃土还更深些。

    这样的犁,只是头天在柴家庄的田地里出现了,第二天就有几个商贾笑眯眯地来到柴家庄,恳请柴跃安排人手为他们造同样的犁。

    所需铁、木、器具,他们愿意提供,并每犁付五十文工钱,同意在犁上打上柴家庄的印记,愿在外面扬柴家庄之名。

    能让这些商贾老实请柴家庄代工,而不是买回去拆解、仿制,最重要的原因是,农具行业的利润并不太高,世家根本看不上,这些商贾的靠山是庶族,根本招惹不起霍国公府这样的庞然大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