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2章 老蚌生珠?!

    第0592章 老蚌生珠?! (第2/3页)

    所以,历史上贞观朝各地藩王的死,背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李世民的影子。

    李世民在处理了所有不服他的藩王以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似乎跟凌敬奏疏中说的办法一样,收缴兵权,并且加以约束,赐下大量的钱财,养着。

    李治又是怎么做的呢?

    似乎是在李世民所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削弱了藩王们的权力,把藩王们当成了猪养。

    这也就造成了武则天篡夺大唐皇位的时候,只有零星的藩王跳出来跟她作对,还被她轻而易举给处理了的原因。

    而武则天随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差点将李氏一族杀干净了。

    结合凌敬、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四个人对待藩王们的办法,李元吉轻而易举的总结出了一套对付藩王们很有效的办法。

    只是,依照凌敬所说,以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三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办法,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很长。

    李元吉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不会人亡政息,让各地藩王再次坐大,所以他需要一个更快速的办法。

    只不过,现在大唐的权力才刚刚出现更替,还不适合做这种事情,各地的藩王也需要安抚,所以这件事不用急。

    以后再想,不行的话就群策群力。

    再不行就将所有的藩王们全部调到河北道去,让他们先跟河北道的几家门阀先掐一轮再说。

    反正,河北道就那么大,能压榨的利益也就那些,几家门阀全吃了,那藩王们就没得吃了,所以不怕他们掐不起来。

    一念至此,李元吉重新拿起了凌敬的奏疏。

    凌敬奏疏中将大唐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一个排序,急需解决的在前面,可以稍缓一点的在后面,需要耗费时间的在最后面。

    所以兵事后面就是战事,战事后面是民事,民事后面是政事。

    每一件事,凌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且分析出了优劣,也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言之有物,是一封非常有分量的奏疏。

    看完了这封奏疏,李元吉才对大唐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知,相比起历史上的记载,以及他自己的见闻和前身留下的见闻,凌敬的记录明显更全面,也更清晰。

    这让李元吉很快的理出了一条以后治理大唐的大方向。

    仅仅是大方向,绝大多数的内容还需要去尝试,还需要去补充。

    不过,有了大方向,李元吉也不至于摸着石头过河了。

    有往后上千年的治国理念和治国策略可以借鉴,一些内容上的东西也更容易补充。

    “殿下,夜已经深了……”

    守在门口的宦官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殿内,弯着腰,轻声说着。

    李元吉缓缓抬头,才发现天已经黑了,并且昭德殿内已经点燃了烛火。

    “呼……”

    李元吉吐出了一口浊气,小心翼翼的将凌敬的奏疏收到手边的匣子里,长长的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吩咐人拿着匣子赶往了武德殿。

    回到武德殿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睡下了,只有杨妙言还守着一几刚做好的饭菜,用手肘撑着头,做凝望状。

    “妙妙?”

    杨妙言大致是等的时间太长了,有点走神了,所以李元吉走到她面前,她也没发现。

    李元吉忍不住轻忽了一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