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1章 唐突之战(一)

    第0651章 唐突之战(一) (第2/3页)

然不能击退突厥人,但足以折腾的突厥人焦头烂额。

    至于为什么不挖一些更省时省力的绊马坑,也是为唐人考虑。

    大唐的骑兵数量虽然不少,但还达不到突厥人那种规模,再加上大唐的骑兵在大唐的官道上也没必要发动成规模的冲锋,所以只要在官道上留出三道供马通行的小道,外加两条驰道,就足以让大唐的骑兵、马车通行了。

    突厥人要想通行,就只能将骑兵排成三行,或者派人去挖那些埋在地底下的巨石。

    这个办法秒就妙哉大唐的马车车轮很高,车轮和马匹通行的道路中间有一大片空白,所以巨石的尖头栽的高了,也不影响唐人通行。

    但突厥人遇上了就头疼了。

    再加上两边山林里的小股兵马滋扰的话,突厥人会更头疼。

    而且突厥人分成三股,拉长行军队伍的话,短时间内是根本没办法聚集起大量的兵马去追击山林里的大唐兵马的。

    薛收认真的将这个想法记了下来,准备等到放突厥人进来的时候使用。

    陈叔达和刘弘基各自也提出了一个好想法。

    陈叔达觉得,可以以免除徭役和税负为由,征召当地的青壮加入到军中,协助大唐的兵马一起守城,此外在放突厥人进来的时候,也能让这些青壮配合着当地的衙门迁移百姓,转运粮草。

    这样一来,朝廷就不用派大量的民夫过去了,在迁移百姓的时候,有各家的子侄跟当地衙门一起出面,也会容易一下。

    薛收也认真的记下了这个想法。

    刘弘基的想法就比较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有点激进。

    刘弘基觉得,陈叔达既然要征召当地的青壮,为何不把当地的青壮直接编成军,给当地的青壮发放兵器和甲胃,把他们当成一支真正的兵马使用。

    要是能延长当地免除和税负的时间,甚至可以让当地的青壮们自带粮草到军中为大唐效力。

    朝廷只需要派几个人去领兵,几个人做好战后的抚恤工作即可,并不需要多做什么。

    如果能征个三五州的青壮的话,彻底将突厥人抵挡在绥州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刘弘基的这个想法刚说出来,就遭到了陈叔达激烈的反对。

    陈叔达觉得刘弘基这是在祸国殃民。

    刘弘基则觉得大战期间就得无所不用其极。

    两个人一直从下午吵到了入夜时分也没分出胜负,最后还是薛收出面说,他去了绥州以后,先征一州的青壮试试,如果耗费不大,且容易管束,还能真的帮助大军抵御突厥人的攻击,那他就多征几州,如果耗费过大,且不容易管束的话,那他就将其编为民夫,但不会再多征了。

    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刘弘基,持反对意见的是陈叔达,但真正实施的是薛收。

    薛收既然这么说了,那就只能这么着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此期间,突厥人并没有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翌日。

    天光刚刚方亮,薛收和于志宁就带着他们挑选的三千精兵,外加一干军械,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萧关。

    李元吉一路策马,一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