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设立武学

    第730章 设立武学 (第2/3页)

,在其他地方压根就没什么大用。

    但李元吉清楚,水军大有可为,弄好了以后,不仅能经略大唐境内的江河湖泊,还能经略大海。

    在这个大海还处在未知领域的时代,如果大唐能组成一支远洋的舰队,那么大唐就有资格经略世界,并且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政权指手画脚。

    只不过,要组成一支远洋舰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大唐需要打好一定的基础,才能发起远洋业,才能在远洋上开辟新的征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唐的水军,就是这一切的基础。

    魏徵是不知道李元吉心中的宏伟目标的,在听到了李元吉不会禁渔,甚至还会给渔民提供一定的庇护以后,就拱了拱手,重新坐定了。

    李纲抚摸着胡须迟疑着道:“那各地的小商小贩呢?要是没有他们沟通各地的货物,那大唐的商税恐怕会缩减一大半。”

    李纲看重的是商税,并不看重小商小贩的死活。

    在李纲眼里,士农工商,商是贱籍才操持的行业,不值得重视。

    如果行商的商人们能放弃行商,跑去种地,那大唐的农户就会多起来。

    这在他看来,绝对是一件好事。

    朝中绝大多数老臣的想法,也跟李纲差不多。

    因为在他们所有人眼里,农比商重要的多,农比商的地位也高,农比商对大唐的贡献也多,所以去商兴农的事情,他们都很支持。

    他们唯一担心的就是,商人在不能行商以后,商税会随之下滑。

    虽说大唐的商税不高,且商税只占大唐税赋的十分之三,但这十分之三的税赋,就足以让朝廷做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李元吉作为一个后世人,跟他们的想法自然不一样,对于李纲重视商税,而不重视商人的看法也觉得好笑,不过,面对李纲提出的质疑,他还是耐心的解答道:“李公,我只是不允许商船通行,可没说不允许他们的货物通行,更没说他们不能行商。

    我回头会在长安、洛阳、棣州、扬州等各个漕运的沿线设立码头,分派数批船只,以官船的名义帮商贾们运送货物,商贾们只需要付出一定的运费即可。”

    不等李纲再次开口发问,李元吉继续道:“李公放心,运费我会命民部和统管漕运的人一起协商的,针对不同的货物,给出不同的运费的,绝对不会让它变成搜刮民脂民膏的恶政。”

    大致就是运送粮食等一系列对大唐,对大唐的各个地方都有好处的货物的时候,价钱可以适当的少一些,甚至免收。

    运送丝绸、珠宝玉石、金贵的药材、上等皮毛的时候,可以多收一些,甚至收重税。

    反正,这些东西都会流落到贫寒的百姓手里,最终还是会卖给世家豪门,或者有门第的有钱人,从他们身上捞钱,绝对不亏心。

    有句话不是说了嘛,奢侈品薅羊毛的时候,永远也薅不到穷人身上,因为穷人根本接触不到奢侈品。

    “既是如此,那臣没什么可说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