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天下尽作饵,唯朕执杆
第126章 天下尽作饵,唯朕执杆 (第2/3页)
官上谏了肯站出来背锅,只要能做到这两点,那就是一条好狗恶犬。
弑君的朱温说:“孽畜蒋玄晖,陷我千古骂名!”
发动左顺门逼宫的杨慎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东林领袖顾宪成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郑成功北伐,钱谦益说:“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
忠臣,谁都会装。
至于臣子忠的是谁,这也很复杂。
就拿杜让能和刘崇望这些老臣来说,他们忠的是唐朝国祚,然后才是李晔这个皇帝,至于柳璨和崔胤这一类,他们忠的是个人前途事业,跟着李晔干有奔头,所以愿意尽心效力。
根据忠奸好坏来用人,这不是上位者法则。
只要肯听话能办事,李晔才不会管他的忠奸好坏。
至于韩建,李晔从来不后悔杀了他。
从为官来说,他是称职的,忠君也忠君,但他忠的是僖宗,他的功名富贵是僖宗给,不是李晔,出于他的才能,李晔原本也打算善待他,但韩建却在一次次挑战李晔的底线。
杨复恭伏诛后,李晔也表明了接管山南的意思,但李茂贞却想抢夺胜利果实,伙同李茂庄、王行瑜、韩建与他讨伐杨守亮,几家还约定好了如何瓜分山南,接着就齐齐上表请战。
朝廷下诏拒绝,再次表明了接管的立场。
李茂贞和王行瑜继续上表,甚至对李晔出言不逊。
说什么,陛下要是不同意,臣倒是无妨,但将士们就难说了,韩建虽然没有再上表,但第一次表奏却自证他勾结串通邻藩的事实,仗着是先朝老臣,以为李晔年少即位可欺。
为了对付李茂贞,李晔忍了。
结果呢?
李茂贞被朝廷定为反贼后,韩建却上表为他喊冤,这算什么?不但如此,武亭川战役期间,连文盲王行瑜都知道静默,韩建却还在暗中跟李茂贞保持沟通,大有观望之势。
要是朝廷败了,三镇犯阙事件就会提前发生。
当官军进逼岐州,韩建知道李茂贞不可能赢了,于是出兵帮助朝廷,还亲自率兵攻城,但这是他的自保之举,他知道自己之前干的那些事,他心虚,他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李茂贞。
所以,他冲出来装忠臣。
李茂贞伏诛后,李晔给他下了一道征召令,言明只要你交出潼关,让朕和朝廷对你放心,封侯拜相都好说,但韩建选择了拒绝,还上表对李晔的决策指手画脚,说高杰不行。
陛下最好别让他来,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韩建就没有搞清楚潼关到底是谁给他的,这不是他自己打下来的,是以僖宗为代表的先朝给的,如今以李晔为代表的新朝要收回,合情合法,有理有据,他凭什么不交出来?
鉴于东川战事,李晔忍气吞声,装作没发生。
剑门关大捷后,李晔又给他下了一道征召令,好言好语说,潼关不在朝廷手里,朝廷的确不放心,朕可以信你,宰相们也信你吗?三省六部九寺二十四司及北衙的文武百官信吗?
这回韩建没敢再上表拒绝,只是装聋作哑。
西川平定后,李晔又给他下了一道诏书,要求他入朝,承诺赐封同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侍郎的名誉官职,而且再给你赐一千亩永业良田,让你下半生富贵不愁。
韩建遣使进京朝拜李晔,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入朝还质问李晔,我犯了什么罪?导致陛下坚持让我入朝?说白了,还是心虚,根本就不敢来长安,李晔也表明心思答复道:“华藩无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难容他人鼾睡,早日入朝,朕当优待。”
结果呢?还是装死。
杨守贞入朝后,李晔又下了一道征召令,韩建还是装死,心里有鬼的他又遣使王行瑜、李思恭、张播、令狐陈等节度使,请求他们代为陈情,帮忙上书皇帝为他说说好话,
这些人哪敢答应,都选择拒绝,韩建还是没放弃,又命进奏使拜见在长安活动关节,先是拜见首相杜让能,又找了宦官高克礼,想贿赂二人,以求得二人为他在皇帝面前说情。
这一回,李晔已经没有耐心了。
诏书写得很明白,早日入朝,酌情宽待。
十镇节度使入朝,王建等两川人犯抵达长安后,韩建彻底慌了,但他知道,这个时候再想入朝已经晚了,于是上书请罪,愿意割地赔款,以求得不入朝,可李晔为什么要答应?
韩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李晔算什么东西?
之后朝廷又连下了两诏,责令其立即入朝,结果他宁可抱着柱子痛哭,每日以泪洗面,也不敢来长安,直到朝廷对他下达最后通牒:“十日不朝,打破华州,勿谓言之不预。”
面对武力的恫吓,韩建这才乖乖就范。
他之前想出逃关中,但这根本不可能,李晔早在去年就已命高杰带兵驻扎在潼关,他前脚跑路,李晔后脚就能得到消息,只要朝廷宣布获韩建首级者封侯升官,李晔相信他的部将总有愿意下手的,王行瑜、李思孝、高杰等人也会痛打落水狗,就像他当初对李茂贞那样。
就算他逃出关中,他又能去哪儿呢?
他也想过起兵,但在没有盟友的情况下,在关东强藩不表态的情况下,他起兵的结果只有战败,然后三宗五族、亲朋好友、府中宾客、文官武将被杀个落花流水春去也,本人则被执送长安,像李茂贞那样被千刀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