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愚者

    第158章 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愚者 (第2/3页)

朝,那么朝廷三五年之内对朱温是没有用兵理由的。反之,如果张全义举兵反抗,则朱温必援。”

    “朱温出兵援助,那么讨伐他的罪名就有了。”

    “所以问题关键在于洛阳如何破局,根据目前形势,诏张全义入朝,他八成不会奉诏,会看朱温脸色行事,所以讨不讨朱温,得看朱温如何选择,看他是舍车保帅还是串并同盟。”

    “如果放弃张全义,朝廷短时间之内就只能打消对他的主意,然后等他犯罪,如果他一直乖顺下去,等他死了,朝廷对付他儿子也是一样的,就像朝廷当年对付王承宗一样。”

    “德宗奈何不了王武俊,但宪宗可以奈何王承宗。”

    “如果他出兵洛阳,那就最好不过了,所以归根结底,这回用兵中原,朝廷得从洛阳切入,洛阳是我朝中京,张全义没有理由赖着不还,话语权在咱们手里,大义在长安。”

    众人都点头,刘崇望道:“收复洛阳,则扫灭中原可期。”

    李晔把目光从汴州收回来,拿着木棍指向洛阳继续说道:“如果出兵洛阳,我军有两条进军路线,一是出潼关,在永乐县风陵渡集结,从这里北渡黄河,进入河东道境内。”

    “趋永济、解县、安邑、夏县,直扑垣县,然后翻越王屋山,进入河内孟州,西面掌控济源,东面威慑沁阳,歼灭盘踞在孟州的李罕之食人集团,解救河内百姓,然后南渡黄河。”

    “在孟津渡登陆后,直扑偃师、巩县、荥阳,收复这三个地方,我军就能直逼洛北,威胁武牢关,以切断朱温和张全义的联系,封锁张全义东逃路线,形成关门打狗势态。”

    “这是第一条进兵路线,第二条还是从潼关出发。”

    “出潼关后,趋弘农、虢州、陕县,顺黄河东岸前进,沿峡石、渑池、新安一线直捣洛阳,朝廷派驻长水一带的我洛西陕虢派遣集团军则从洛南行动,洛阳防御使郗自照向尹阙、临汝、梁县、颊城挺进,翻越平顶山后直捣郾城,之后会同驻南阳、新野、唐州的荆州方面军,在汝南、上蔡、沉丘一线布防,防止陈许出兵干涉洛阳,同时将汴将张存敬牵制在此。”

    “陕虢防御使杨成所部,则过尹阙向东挺进登封、告成、密县。”

    “这样一来,朝廷可以根据形势调动杨成所部,如果朱温不出兵,朝廷就调动陕虢集团军群与西面新安方向的主力围攻洛阳,如果朱温出兵,朝廷则调动杨成所部东进武牢关。”

    将木棍指向虎牢关,李晔继续说道:“但朝廷得做好准备,如果朱温出兵,那么我军就会在汜水关和虎牢关跟汴人爆发激烈争夺战,荥阳一带到时候就会演变成都畿第二战场。”

    “如此一来,朝廷就得持续向洛阳战场增兵增粮增民夫,一旦朝廷钱粮后勤跟不上,我荥阳派遣集体军群很有可能被朱温包围全歼,所以这个方桉真算是刀尖上跳舞了。”

    刘崇望神色凝重,点头道:“的确冒险,但如果朱温出兵,武牢关就不得不调集重兵防御,如果不能在武牢关和荥阳一带把朱温的援兵挡住,朝廷想收复洛阳根本是遥遥无期。”

    崔胤也哭丧着脸,叹气道:“武牢关在朱温手里,汴军据险而守,想打就打,不想就缩在里面,主动权完全在他们手里,我军无险可守,正面完全无法列阵作战。”

    “如果列阵作战,一旦汴人出动骑兵,我军伤亡将不可估量,但正如郑国公所说,荥阳战场又不得不开辟,臣以为仅靠一个杨成肯定是守不住的,得挑选一位强力老将坐镇。”

    沉吟少许,崔胤提议道:“不如邀请李克用南下,他一定能守住。”

    这一次李晔没有表态,想看看其他宰相是什么态度。

    果然,刘崇望勃然变色,呵斥道:“驱狼吞虎固然好用,但朱温和李克用相比,李克用才是那头虎,朝廷驾驭得住?如果李克用率先攻克洛阳或荥阳,谁能保证他会归还朝廷?”

    “即使他会归还,朝廷为了表彰功劳,免不得要给他加官进爵,李克用已经位极人臣,还是皇亲国戚,官职是不能再加的了,不加官进爵,就得拿地给他,到时候划哪里?”

    “一个弄得不好,讨伐张全义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出兵洛阳,决不能邀请藩镇参战!”

    刘崇望积威日久,性情温和不多话,一旦发怒谁都憷。

    话音落地,含元殿陷入了沉默。

    深吸一口气,刘崇望继续说道:“荥阳守不住,我们可以不守。”

    众人集体石化,李晔也是满脸问号。

    刘崇望不慌不忙,拿起木棍指向虎牢关,对李晔和众人分析道:“如果朱温出兵,荥阳一马平川,我军很难守住,就算守住,将士伤亡和钱粮靡耗也是巨大的。”

    “既然如此,我们不守了,只要朱温出兵,不正好给朝廷以出兵口实了么?我们大可以调集重兵围攻武牢关,把这座雄关变成我们的,再阻击汴人就容易多了。”

    杜让能皱眉道:“如此雄关,岂能轻易攻破?”

    众人齐齐看向刘崇望,李晔也向他投去了期待的目光。

    “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雄关!”

    刘崇望将木棍指向沙盘上的函谷关,看向众人道:“函谷关是干什么的?就是拿来拱卫关中的,关中不保,独存函谷关又有何用?姜维守住了剑门关,汉祚一样不能延续。”

    “守关者,并非独守一关,要看整体。”

    将木规指向荥阳,刘崇望继续道:“雄关大河不过是战线上的一处要点,如果把坚守希望完全寄托于雄关大河,则雄关大河必不能守,宋武帝北伐被阻潼关,沉田子自武关入,武关一破,潼关守军则再无坚守之必要,姚秦君臣相对哭泣,杨广南征被阻长江,韩擒虎自采石入,采石一破,江岸陈军闻风丧胆,韩擒虎直捣健康,故臣以为雄关守不能单守雄关。”

    这讲的就是防御战的点线面结合了,众人纷纷点头。

    将木棍收回指向洛阳,刘崇望继续道:“圣人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在天时地利人和,雄关大河攻守成败,形势不同则成因不同。”

    “将士素质如何,军心是否稳定,统兵大将是谁,粮草饮水兵械是否充足,内部是否上下同心,友军是否可信,防备是否严密,对敌战术是否妥当,均能决定一关一战之成败。”

    “当年哥舒翰坐镇潼关,我军兵疲师弱,士气低落,上下猜忌,奸臣当权,哥相公选择坚守不出本是正确做法,如果玄皇信任哥相公,或者不偏信杨国忠,则安禄山破关无门。”

    “奈何时命不昌,哥相公无奈含泪出击,最后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即使事事具备,双方实力相当,成败也难料,再比如宪皇讨西川,剑门关易守难攻,若刘辟遣老成大将率勐士悍卒驻守,高崇文即使能破关,也必定付出惨重代价。”

    “由此观之,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雄关。”

    “雄关能否起到作用,还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仁义不施则攻守势异,若民心向之,仁德广布,上下一心,平地亦可起雄关,张巡守睢阳,凭的是什么跟尹子奇打了半年?”

    “若倒行逆施,毒施人鬼,雄关化坦途,祖龙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可以万世,陈涉氓隶之辈,率疲弊数百之众,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灭秦。”

    “值此之时,别说一座函谷关,十座又有什么用?”

    “太宗多次与功臣论打天下与治天下的难易,皆以为治难于打,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将士难免骄惰懈怠,强敌猝至,雄关也不可守,安禄山造反,河北河南皆是望风降逃。”

    “当初高崇文讨刘辟,在蜀中买粮均是按市价向百姓购买,大军所过之处,士兵无处过夜一律是当街露宿,半年不到,成都军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刘辟跳河自杀,何也?”

    “黄巢第一次退出长安,百姓蜂拥欢迎官军入城,为何?如果连不抢劫百姓都做不到,要这样的乌合之众又有何用,当年朔方军安西军这些边军开赴关内的时候可曾抢劫?”

    “此次收复东都,出征将士必须是良家子,须严厉约束军纪。

    “哪怕是偷老百姓一片瓦,也得斩首传示三军,哪支兵马军纪差,就调回来不再参战,要让东都百姓知道,官军不会抢他们第二次,要让东都百姓知道,朝廷比张全义强。”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刘崇望不禁有些口干舌燥,各大臣对他的表现深感敬佩,谁都没有看到崔胤脸上闪过的一丝不快,而是听到崔胤说道:“郑国公果然老成谋国!崔胤佩服!”

    别人虽然没有看见,李晔却坐在众人对面的。

    虽然崔胤脸上的不快只是一闪而过,但李晔还是发现了他的醋劲。

    想想也能理解,崔胤熬了这么多年才坐到宰相,而刘崇望十几年前就是朝廷重臣,给王凝当过外交官,给裴坦当过秘书长,在西川当过节度判官,在南曹三司还当过二把手,跟王重荣、郑从傥、郑畋、王铎、卢携、李克用、韦昭度、崔安潜等人都打过相当深的交道。

    从名望来看,刘崇望远远超过崔胤。

    从受宠来看,皇帝对刘崇望百依百顺,还娶了他的女儿。

    此时见刘崇望如此表现,崔胤不担心不嫉妒才怪呢,他虽然不爽,但李晔并不希望自己的股肱重臣把精力耗费在内部的钩心斗角上,这些人能力太强,斗起来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现在这个关头,朝廷得团结一致对外。

    想到这里,李晔总结陈辞道:“诸位所言,令朕振聋发聩,在朕看来,天下的确没有攻不破的雄关,也没有跨不过的大河,希徙心中只怕也有百万雄兵啊,各位都是朝廷柱石。”

    “有经天纬地之术,有洞察宇宙之才,都是朕的左膀右臂,朕有贤相能相若此,如鱼得水,值此艰难之际,有诸位勠力同心,何愁不能重唱贞观长歌,何愁不能重现开天盛况?”

    艰难时候,有一致目标,内耗不会太强烈。

    李晔说这些话是告诉众人,自己不是守成之君,对宰相的要求很高,请你们把精力放到工作上,内耗这种事情,人有进取心就不会消失,李晔也不希望内耗消失。

    适当的内耗,一定程度上的党争,对国家机器是有利的。

    所以李晔特别咬重了勠力同心四个字,以这帮人精的聪明,不会领悟不到意思。

    果然,听李晔这么一说,刘崇望和闷闷不乐的就都回过味来了,两人率先站起,其他大臣不管反没反应过来,见二人起立便也都跟着起身齐声道:“臣等敢不尽心尽力?”

    之后李晔勉励了众人,然后下达了指示。

    按照之前的部署,六位宰相各自尽快编好教材。

    首相杜让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