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长沙之要

    第二十三章 长沙之要 (第1/3页)

    在近两百年前,今汉名将马援曾对光武帝说了一番话,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这句话非常简单明了的道明了,大汉这四百年来,有才人士与英明主君之间的,那种坚定又微弱的选择关系。

    而当马援这句话传于后世以来,更是被无数士人奉为圭臬。

    今日刘琦在初见徐庶之时,就问徐庶是如何判断出自己会放弃水路而选择陆路的,

    这点正是刘琦在实行君择臣的权力。

    诚然,徐庶今日会出现在这里,基本就是默认了他愿意投效自己,

    但这时代的士人都注重仪式感,跟后世的小姐姐一样,

    无论如何,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这个基本模式还是要走的。

    刘琦在之前虽知道这个判断难不倒徐庶,但正如他刚刚的反应一般,他是真的没想到徐庶能想到第三点。

    由此点,刘琦对徐庶的才智又有了新的认识。

    而刚才刘琦在徐庶面前主动吐露心志,正是在实行臣亦择君的步骤。

    天下间的大部分有才之士,其实并不在意自己服侍的主君是否是个有着惊天伟略的人,

    毕竟要是主君能把所有事都干了,他们还怎么有立功的机会。

    天下间士人最在意主君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其是否会做决断,是否会用人,

    另一个便是这位主君的心志是什么。

    故而方才在刘琦吐露匡扶汉室的伟大心志之后,徐庶才流露出大为意动之色。

    而在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过场走完后,刘琦才正式向徐庶问计。

    面对刘琦的问计,徐庶先邀请刘琦坐下,而后他从凉亭外取了几颗石子,然后依次在石桌上摆开,

    在摆好石子后,徐庶对刘琦言道,

    “中郎将请看,庶先暂将这八颗石子当做如今荆州八郡,为中郎将筹谋。”

    见徐庶以石作郡为自己画谋,大感新奇的刘琦更加聚精会神起来,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身前石桌上的八颗石子。

    “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周公定宗法以明嫡庶。

    今蔡瑁违反此道,而州牧应之,此乃取祸之道也。

    中郎将既为州牧嫡长,无罪而受贬谪,此表面上看虽是蔡瑁之胜利,中郎将之败绩,其实不然也。

    何也?

    因公道自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