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还政于朝 第三章 父子倾心相诉,荀彧献策夺权

    第一卷 还政于朝 第三章 父子倾心相诉,荀彧献策夺权 (第3/3页)

那摒去了左右的献帝和荀彧。

    “爱卿对今日朝堂之上曹氏父子所为有何看法?”

    荀彧双手一弓,微微俯身沉稳的说到:“关于迁都之事,虽然是由那曹丕提出,但就朝堂曹操反应来看,他肯定事先没有与曹操商议,而是自作主张。至于曹操,微臣相信,他着实不想迁都,并不是有其它想法,只是为了节省民力屯田恢复民力罢了。”

    献帝心中若有所思,眼镜一眯,斜眼戏谑的看着荀彧。

    “噢?那爱卿在朝堂之上...?”

    闻言,荀彧急忙回话。

    “陛下恕罪,臣朝堂上故意以言语激之,只是为了让曹师父子不合罢了,曹孟德所想也是臣心中所愿。”

    “如此说来,荀令君也以为此时不宜迁都?”献帝语气透出了稍稍的不快,“朕却不这么认为,如今天下已定,还于旧都是朕多年来的夙愿。迁都也方才能展现我皇室魏王,连年战乱,天下只知道有他魏王曹操,可还有几人知道这皇帝姓刘而不是姓曹?”

    “陛下息怒,微臣死罪”荀彧急忙跪在地上俯首请罪,“当今天下方定,恢复民力方为重中之重,只要陛下在哪里,哪里便是气运至所在,陛下万万不用为此担忧,待国力稍有恢复之后,方可还都于洛阳。微臣窃以为,当下之际,应当借屯田一事,趁机培植我皇室的势力,以此来慢慢收权于曹氏”

    听到后面的话,献帝仿佛才清醒了过来,“爱卿多虑了,快快请起”,说着竟然俯身将白发苍苍的荀彧扶了起来,“关于屯田一事,爱卿可有良策?”

    荀彧起身后越发的恭敬,诚惶诚恐道“启禀陛下,依微臣愚见,当今天下大肆屯田之地莫过于以下几处,豫州洛阳,长安关中,益州成都,江淮两岸以及那江东建业,这几处均是沃野千里,天下粮仓之所在,尤其是洛阳、长安和成都这三处更是重中之重。”

    说到兴奋之处,荀彧微微踱步堪堪而谈“臣断定,对于这几处的屯田官员任命,那曹丕肯定会安插自己的党羽,而我等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多安插忠于我大汉皇室的官员即可。”

    “可是,朕已经将屯田之事全权授权于曹孟德了,他怎能同意?”

    “陛下勿忧,以微臣看来,只要屯田官员着实有真才实干,那曹孟德绝不会相阻”

    荀彧笃定的说道。

    “爱卿,心中可有良臣所荐啊?”

    “臣断定,豫州洛阳,曹丕必然会推举那司马懿为京兆府尹行司农校尉,掌握屯田事宜;长安必是那黄须子曹彰;荆襄之地应该是那曹植曹子健,然后辅之以能臣干吏。当下,我等应当争取将成都和建业两处派之以我皇室心腹。臣斗胆推荐旧蜀臣子费祎为益州刺史,节制益州屯田事宜;东吴已故大将军陆逊之子陆抗为扬州刺史,节制建业屯田事宜。此二人虽为降臣,但是对我大汉之忠心,天地可鉴。诸葛亮在时,常常对费祎赞不绝口,此人必能胜任;至于那陆抗,虽然今年方才三十二岁,但是此人有勇有谋,世人均称其为“东吴最后之名将”,若不是那孙权小儿临阵换将,曹仁也不会那么顺利就能拿下江东。”

    献帝眉头微微一皱,担忧的说道“爱卿保举之人,朕自然相信,只是,如今益州刺史乃是那大理卿钟繇啊,扬州刺史更是那曹操心腹曹仁,此二人在降蜀灭吴上均有不世之功,无正当理由,朕又如何能将他们调离呢?倘若不慎,恐得不偿失啊。”

    “哈哈,陛下勿忧,对此臣早有对策。”

    “爱卿速速说来,以安朕心”

    荀彧走的离献帝更近了一些,低声说道。

    “陛下........”

    “如此甚好,甚好啊,哈哈哈哈。卿不愧有王佐之才,朕有爱卿,何愁我大汉不能恢复往日之荣光,啊?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