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还政于朝 第九十二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一卷 还政于朝 第九十二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1/3页)

    九品官人法的推行,自然不仅仅只是在中原以及荆、益、扬这些比较富足的州府,它所推行的范围是整个大汉帝国。

    它的目的一来是为了肃清吏治,还有就是为帝国推举人才。

    自西周开国,分封以来,已有一千三百余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天下士族们开始在各地生根发芽。而其中比较出名的各大士族,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北方中原一带。

    诸如人所皆知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大部分都分布在冀州、司隶和豫州。就比如现任的徐州刺史.王凌,就出身太原王氏,还有那与诸葛亮友善的崔州平,则来自博陵崔氏。

    另外还有当世的一些名门,京兆尹.司马懿所在的河内司马氏,故太尉.杨彪,所在的弘农杨氏,尚书令.荀令君所在的颍川荀氏,太傅.钟繇所在的颍川钟氏,新任御史中丞.陈群,所在的颍川陈氏,新任少府.辛毗所在的陇西辛氏,诸葛三兄弟所在的琅琊诸葛氏,以及其它诸如泰山.羊氏、河东.贾氏等等。

    这些大的家族几乎都分布在兖州、豫州、青州、司隶和凉州一带。

    因为这些州府是各大氏族的聚集之地,因此在各州的大中正官都是朝廷内德高望重的大员们所担任的。

    比如,兖州的大中正官由魏王.曹操亲自担任,豫州的大中正官则有尚书令.荀彧担任,太傅.钟繇则担任冀州的大中正官,少府.辛毗担任凉州的大中正官......

    这几位德高望重,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而且几乎都是九卿以上的官职,所以由他们来做各州官员和在野士子最后的评定,也没有人不服。

    而这几位朝廷的大员们,为了更好的查实各州府小中正官所推举和察定的人员,更是不惜年迈之体,亲自微服到各州府去微服查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因此,一大批的青壮士子和在野的隐士们,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也从侧面间接的促进了吏治的刷新。

    灭匈一战之后,并州六郡得以光复,四十万匈奴人口,被分批安置到了冀、并、幽、关中等北方各州。所以无论是开荒屯田也好,还是这些胡人的安抚也罢,都需要大量的官员。因此北地各州出现了也大量的空缺。

    数十年前,黄巾战乱起源于冀州巨鹿郡,后来匈奴趁机南下在冀州也曾肆虐一番,因此冀州人口凋零甚深。

    匈奴.右贤王.楼利部的二十万俘虏人口,在当时的横野将军.孙礼携裹南下之后。按照朝廷的命令,一部留在了幽州,交予了幽州刺史.毌丘俭处置,而其中的大部分,则被一路分别安置在了冀州各郡。

    现任的冀州刺史.崔琰,乃是太傅.钟繇巡视冀州之后,特意征召的冀州名仕。

    崔琰,字季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