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造纸大成

    第八十章 造纸大成 (第1/3页)

    大魏黄初三年,公元237年,北方五胡的叛乱被平息之后,帝国再次进入了休养生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帝国在这平凡的生活之下,暗暗酝酿着无限的生机。

    荆州,江陵城,州牧府内。

    一个风采奕奕的中年人,此时正像一个陀螺似的,在府衙后院之内不停的旋转着。此时那个人略显疲惫,可是精神头却十分的充足。而这个人自然就是当今皇帝陛下的亲弟弟,江陵王.曹植,曹子健。

    只见那府衙的后院之内,林林总总放了不少的东西,竹帘、石灰、水、大镬[huo]、青竹、稻杆、麻布......很显然,这些都是造纸必备的一些东西。

    在皇帝.曹丕继位之初,就直接下了三道国诏,一是精兵,二是屯田,三便是兴学。

    这几道诏书一下,天下各州,莫不争先响应。至于精兵和屯田,早在五年之前,天下一统之时便已经开始了,相对不算太难。

    可这兴学相对而言,就要麻烦一些了。

    不过好在天下人都懂得,学而优则仕的这个道理。所以无论是在朝堂之上也好,还是民间的普通百姓、商人、贩夫走卒之间也好,甚至是各大名门氏族间也罢,都认可这个国策。

    可就在一切顺风顺水发展的时候,那辽东的公孙渊却率军发动了反叛,这些事情,便也就被迫搁置了。

    不过由于朝廷的极力反扑,公孙渊为首的五胡叛乱,才被强行的控制在了北方的雍、凉、并州和益州北部,而其他州郡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叛乱虽说轰轰烈烈,但对于帝国而言,并未伤到根本。

    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平叛之后,天下再次安定,这兴学一事,自然而然便也就重新拾了起来。

    因此,各州郡的学馆建造的还算顺利。

    尤其是以冀州信都书院为首的私学,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而且那信都书院,显然已经有了天下私学之首的趋势。

    就连那出身博陵崔氏的冀州刺史.崔琰,如今都已经因为信都书院的事情,入朝擢升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廷尉了。

    在进入了大魏黄初三年之后,各地的私学和国学馆,便也陆陆续续的开始建造完成了。

    而这校馆的建立完成,便意味着入学的适龄少年,和士子们便多了起来。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

    而当初江陵王曹植和太中大夫.韩暨韩公至,所担忧的事情如今果然一语成谶。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这些矛盾必将会被激发。

    《中庸》之中,圣人曾言,“至诚之道,必有先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而这二位虽未至诚,可也因为已经在至诚的路上了,所以对此才会对这将来所发生的事情,有所未卜先知。

    (本章未完,请翻页)

    早在黄初元年,朝廷刚刚下发兴学诏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