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乌梁素海有双城(下)

    第九十二章 乌梁素海有双城(下) (第1/3页)

    只见那赵俨.赵伯然一边捋着胸前花白的胡子,一边不紧不慢的说道,“诸公所疑虑,也在情理之中。五百余年前,魏人卫鞅帮助秦孝公.嬴渠梁在秦国实行变法。为了使秦国变强,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将秦之都城从栎[yue]阳,迁之咸阳。在当时咸阳可还只是荒凉一片,并未有丝毫的尺橼[yuan]片瓦,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在秦孝公之时,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莫过于战国七雄之魏国,而当时魏国都邑.大梁城,乃是当世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城市。魏惠王在建造它之时,其大小南北东西城墙约三十余里,四周城门一十二座,城墙五丈,城内大街十余里,可容纳百姓二十余万人。

    可卫鞅所设计的咸阳新城呢?南北之城墙约十二三里地,东西之城墙约十五六里地,四周城门一十六座,城墙高约六七丈,城内大街一十五里之长,可容纳官绅百姓三十四万口之巨。

    而当时的秦国虽然名义上是个公国,而且位列战国七雄之一,可早已经名不副实,着实疲弱的狠,甚至其它比它弱小的侯国都干上前去其辱它。迁都咸阳,是所有人都同意的,可是除了卫鞅之外,几乎所有人都不同意如此筑城。即便是当时专业的冶作大匠,也觉得卫鞅的对咸阳城的规划,有些过于奢靡和铺张浪费了,甚至以为魏国的都邑.大梁城作为咸阳筑造的模板就行。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十余年后,东方六国的商人开始陆陆续续的穿过函谷关,进入咸阳城商贸互市,为大秦带去了无比巨大的财富。再百余年后,大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快速的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卫鞅变法的基础,可其中必然也有咸阳城超前意识的原因啊。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咸阳成为了大秦帝国的都城,城中百姓又何止一二十万呢,每日里来来往往的人都不下万余人。也就是到那个时候,才彰显出了卫鞅的深谋远虑。我等今日所铸造之瀚海双城,与那昔日的咸阳城建城之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等不能光看眼前,得向长远的方面去看去想。”

    说到这里赵伯然停了下来,面带耶诺的向一旁的曹真问道,“子丹兄(曹真,字子丹),你可知这草原上和大漠之中的胡人,有几多呀?”

    被问到的曹真,略一思索之后,张口说道,“不瞒伯然兄,在下对这个还真没怎么研究过。只知道子文兄弟(曹彰,字子文)廓清大漠之后,迁匈奴全族入我中原之地,那时的匈奴人口不下八十万。如今,匈奴人已然尽数前往我大魏了,想必这北方的胡人应该没有多少了吧?”

    赵伯然闻言,微微一笑,接着坦然说道,“看来子丹兄的记性不错,十余年前,匈奴南下之时确实有不下八十万的男女老幼迁入了我中原,草原和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漠的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